位于南京白下路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佩纶宅即将完成加固大修。工程人员揭开老旧的砖瓦、木料下,发现百年前设计者的独运匠心。这座民国元年建筑在遮阳、防潮、排水等功能的运用上已臻化境,而主体采用的“砖包木芯”结构,更是中国建筑史上“西风东渐”的发轫之作。
扬子晚报记者 张可 文/摄
现场探访:
危楼修缮后已安度今夏两场台风
今年6月1日张佩纶宅开始近20多年来的首次修缮大修。在此之前,102岁的两层建筑已成为一座危楼:经过长年风雨侵蚀,楼顶的瓦片破损严重,木制楼梯倾倒,走廊难以承受10人以上的重量。“如果再不加固,房子三年之内必倒无疑!”修缮工程的施工单位常州天一仿古园林装潢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子平说。
近2个月时间,工程人员拆除建筑破损砖瓦,更换腐烂的木料,部分位置填充混凝土,在加固的同时,使之兼具防水功能。扬子晚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房屋墙壁上有青砖、红砖两种颜色砌成,这是烧造时不同温度造成的。其中红砖规格为4厘米厚、25厘米长,为民国时期特有,现代砖窑无法烧造,由施工单位专门在外地的拆迁工地上收集而来。朱子平告诉记者,6月以来南京已经历两波台风带来的大风、强降雨,经过修缮的张佩纶宅却没有受到多少影响。“所以此次加固对于文物本身是有效、及时的。”
张佩纶宅位于白下路273号江苏海院伯利兹科技园内,房屋的产权也为江苏海院所有,修缮成本约为70万元。整个工程将在近8月底前完成,海院负责人介绍,此后房屋将作为办公用房,市民、游客可以在建筑外部参观。南京市文广新局也将全程监督张佩纶宅的日后使用。
老屋故事:
承载一个晚清大家族的悲喜沉浮
张佩纶宅建于1912年,又有“小姐楼”之称,相传李鸿章的女儿曾住在这里。张佩纶是李鸿章的女婿,曾为翰林院侍讲,不仅有才,而且正直敢言。不过,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中法战争中他任福建督军,结果因海战惨败遭流放。4年后,他被李鸿章看中,入府成为幕僚。此时,张佩纶已过不惑之年,死了两个老婆,李鸿章却对他青眼有加,还把23岁的小女儿许配给他。六年后,张佩纶遭弹劾,被驱逐出北京。来到南京后,他买下白下路的这座大宅院,其时共三座楼,现仅存一座。1928年民国政府将立法院设于此楼。
这还是一座让张爱玲记挂的宅院。张爱玲是张佩纶的孙女,尽管她父亲在她出生前就搬到了上海,她从没住过这里,但张爱玲在她的《对照记》里多次提到过这处老宅:“我祖母的婚姻要算是美满的了,在南京盖了大花园偕隐,诗酒风流……”文字里透着对老宅院的向往和牵挂。
百年前独到设计令人惊叹
工程人员在修缮过程中需要逐一检查、测量建筑上的构件,发现了百年前设计者一些独到的设计,令同为建筑行业从业者的他们惊叹。
一叹:雕花木板解决房屋西晒
建筑一、二层外侧均有一圈西式外廊,而檐下有20多厘米长垂下的卷云纹镂空雕木。看似是不经意的装饰,实则可以有效遮挡阳光。“我们在修缮中发现,经过檐下木雕的遮挡,正午时阳光只能到达窗户底部,傍晚时落山前,也只能到达窗户底部上方10多厘米的高度,阳光进入房间内非常有限。这样的设计既能保证采光,也能防止西晒对房屋居住环境的影响。”朱子平说。
二叹:开孔青石板垫底对付黄梅天
而在整栋房屋底部,垫上了一层约30厘米高的青石板。同时,石板侧面开数条长方形口。朱子平介绍,这些开口是用于通风的。“青石板内部是一个打通的空间,里面空气流通,可以将湿气吹走。在梅雨时节的南京,这种设计对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尤为重要。因为过度潮湿不仅影响居住的舒适度,时间一长更会带来隐患。”
三叹:西式砖房包裹着中式木屋
这座建筑的框架由24根廊柱围成。廊柱的外侧为砖砌,内侧是木制柱子。“也就是说,这座建筑在建造时,是先搭木结构,再用砖头包裹,相当于‘西式砖房’包裹着‘中式木屋’。”南京市文广新局文物处相关人士介绍,这种“中西结合”的设计方式,用在如此体量的建筑上,放之全国也很难找到第二座。
相关信息
张佩纶宅是最早实践“西风东渐”的建筑之一
南京不少民国建筑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采取中式铺瓦的“大屋顶”,但建筑主体乃至内部陈设,均实行西式风格。这种建筑风格曾被学界称为“大屋顶运动”,在南京,上海、武汉等地“大屋顶”比比皆是,是20世纪初“西风东渐”的浪潮在建筑领域留下的痕迹。
而张佩纶宅则比“大屋顶”更早。文广新局专家介绍,“它建于民国元年,当时中国处于兴亡更替的大转折,东西方的文化彼此激荡交融,建筑是其外现形式之一。”张佩纶宅外表是西式砖房,内里是中式木屋,这样的设计放在历史大背景下更值得思考。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许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