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罗布泊,国投罗钾成改革先锋

时间:2016-10-19 15:49:55

哈密出发,沿着哈罗公路开行半个多钟,地面开始荒芜一片,植被全无。灰色的土壤泛着一条条、一片片不规则的“白沙”,那些白色的土地其实就是盐,这里便是著名的盐碱地罗布泊,地底下埋着丰富的钾矿。

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罗钾或罗钾)就建在罗布泊深处,以富饶的天然卤水生产出国内农业紧缺的天然硫酸钾,目前每年硫酸钾产量达150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硫酸钾生产基地。

由于国投罗钾的投产,我国的钾肥自给率已经提升至50%,打破了国际钾肥巨头的垄断,我国农民从而享受到了全球最低的钾肥价格。在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罗钾亦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1月10日,罗钾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守江对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公司成立十几年来累计主营业务收入240亿,上缴税收62亿,捐赠支出3700万元。

“罗钾”缘何能够在死亡之海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其背后玄机是什么?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钾肥需求量巨大,但国内钾矿资源却严重不足,钾肥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由于受国际钾肥巨头垄断,我国钾肥进口长期受制于人,1999年,国内85%钾肥需要进口,钾肥的定价权也一直由国外巨头说了算。

“钾肥价格最高时曾达到6000元每吨,如今已经回落到2500元左右。”李守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由于过去十年国家大力扶持,诞生多家钾肥生产企业,包括罗钾,我国钾肥的自给率突破了50%,从而获得了钾肥价格话语权,可以与国际钾肥巨头就钾肥进口价格进行讨价还价,近几年我国钾肥价格一直比印度、巴西、日本等国每吨低数十美元。

在国内钾肥生产商中,国投罗钾的比重最为重要,其硫酸钾用天然原料加工而成,各项指标达到和超过国家优等品标准,且不含游离酸,是目前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无氯优质钾肥。对于长期使用氯化钾而盐渍化严重的我国土壤来说,这种钾肥是未来农业鼓励使用的主要肥料。

尽管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科学家就探明罗布泊钾盐资源量2.5亿吨,占全国钾盐资源量50%以上,但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盐湖相比,罗布泊的含钾硫酸镁亚型卤水中,钾离子的含量较低,硫酸根含量却偏高,钾、硫比例严重失衡,加上恶劣的环境和气候等因素,开发难度非常大。因而直到1999年底,才有了一支民间的队伍开进罗布泊,这支队伍便是“罗钾”的前身。

在2004年之前,罗钾的名称有过几次改变,相对应的是其背后复杂的股东关系变迁。

1999年9月,由新疆哈密金矿、新疆哈密地区化工厂、新疆鄯善县水泥厂、新疆哈密市盐硝公司等四家股东在新疆哈密市发起设立了新疆哈密金泊钾盐公司。

1999年11月,在整体收购新疆哈密金泊钾盐公司全部资产的基础上,由新疆三维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哈密金矿、新疆德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有色金属工业公司、新疆天山建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地质勘查局第六地质大队、新疆地质勘查局第三地质大队、化工部长沙设计研究院等8家股东发起设立了新疆三维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地在新疆哈密市,注册资金5725万元。

三维钾盐公司成立后,在大股东新疆德隆的积极倡导下,聘请了国内盐湖开发的一流专家加盟罗布泊钾盐的开发,组成了专家型的管理团队,至此,罗布泊钾盐的开发开始步入正轨。

2000年9月,为加快罗布泊钾肥基地建设步伐,新疆自治区按照“统一勘探、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开发、统一经营、共同受益”的原则,由自治区计委牵头组建了新疆罗布泊钾盐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以国有经济成份为主、国有与民营企业优势组合、资金与研究、勘探、开发优势组合的项目公司。注册地改为新疆乌鲁木齐市,注册资金升至7025万元。

2004年5月—6月,因为德隆危机爆发,罗钾股权结构再度发生了大幅度调整,新疆冠农果茸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控股股东。

2004年11月,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介入,注资3.4亿元获得63%股份,成为罗钾第一大股东,注册资本金增加到5.4亿元人民币,公司注册地再度变更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公司名称则最终变更为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

混改样本

也就是说,到了2004年,罗钾终于由民营企业变身为国有企业一员。值得深思的是,罗钾并未因变身国企而丧失活力,相反,其飞跃式的发展恰恰是在国投注资之后。

罗钾副总经理尹新斌是罗钾的创业团队成员之一,一直负责罗钾的生产开发,据其透露,事实上在2004年之前,罗钾在“小试”与“中试”后对产能的规划只是每年20万吨,连40万吨都不敢想能够短期突破。不过,国投成为罗钾大股东之后,对罗钾公司产能规划立即提高了一大步。

2006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新疆罗布泊钾肥基地年产120万吨硫酸钾项目,并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8亿元,2006年4月开工建设,2008年11月投产,2011年年底项目正式达产,目前实际产能已经达到150万吨,产能位居世界首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硫酸钾航母。

有了这艘航母的效果是极其明显的,2008年,国际钾肥巨头漫天要价,导致国内钾肥价格疯长,达到了6000元/吨,罗钾公司并没有跟风,只卖到了4850元/吨。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钾肥价格如过山车般迅速跌至2066元/吨,面对危机,罗钾公司力挽狂澜,钾肥价格逆市上扬,给国内钾肥市场投下了“定海神针”,最终使国内钾肥价格稳定在了3000元/吨左右。2010 年,罗钾公司硫酸钾市场国内占有率达到50%,在硫酸钾价格掌握了话语权,对进一步稳定钾肥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罗钾也在大发展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收益逐年提升。

在2011年末,罗钾公司累计生产硫酸钾335.5万吨,销售293.9万吨;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亿元,利润总额32亿元,缴纳税费15亿元。而到了2015年末,累计主营业务收入更达240亿,净利润达82亿,上缴税收62亿,捐赠支出3700万元。后四年的收益是前十年总和近三倍。

罗钾公司这十余年的发展成绩,恰好诠释了一个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成功样本。这个样本之所以成功,又与国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所做的公司治理安排有着直接的关系。

国投成立于1995年,是我国最早以淡马锡公司为对标成立的国家投资控股公司,注册资本194.7亿元,截至2015年底,国投资产总额突破5000亿元,员工8万多人,当年实现利润165亿元,。

2015年,国资委要求各央企“要千方百计提质增效保增长”,然而到了年中,口径已微调为“稳增长”。一字之变,反映出今年国有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前10个月国企利润下降9.8%。

不过,并不是所有国企都遭遇了“利润去哪了”的拷问,包括中核集团、南方电网、新兴际华、中国电子等企业都实现了不错的利润增幅。其中的典型代表当属国家开发投资公司。2015年1-11月,国投营业收入为1046亿元,实现利润161亿元,同比增长24%,成为央企中的稳增长先锋企业。国投的表现并非异军突起,而是一贯优秀的延续。12年来,国投平均利润增长为27%,连续11年荣获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A级,这一表现在央企中凤毛麟角。

经过20年的探索与实践,国投逐步形成了“股权投资-股权管理-股权经营”和“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独特运作模式,即资本投入获得股权、股权管理提升企业价值、股权转让或股权经营分红获得收益,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国投内部人士认为,国投罗钾的公司治理结构体现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联姻。罗钾公司一开始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设计,调动了中央企业、地方国企、技术团队、职业经理人各方的积极性。这是国投成立以来作为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秉持的一贯做法。从国投罗钾的成功看来,企业制度设计的优势是明显的。国投投资的项目90%以上都是股权多元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运作,其理念是“不求最大、只求最好”。国投目前通过基金的方式积极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基金管理规模达到700亿元,是央企中管理基金规模最大的企业,也是秉持的这种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