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非常想念他,看到大家为他做了这么多事情,我感到他一直在我心里,一直在大家身边。”在总高3.5米的吴天明塑像面前,现已成为电影制片人的吴天明的独生女吴妍妍哽咽着,向着父亲的塑像深深鞠了一躬。
4月9日9:30,西部电影集团数码基地大楼内,中国著名陕籍导演吴天明逝世一周年纪念仪式准时开始。在知名演员许还山的主持下,导演谢飞、影评人戴锦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教授陈山、陕西文联副主席肖云儒等吴天明的生前好友亲眼见证了塑像揭幕,并探讨吴天明的艺术作品与西部电影的发展。
研讨会尾声,西部电影集团董事长张宏嘹亮吼出《红高粱》的经典插曲《酒神曲》,“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好酒……”一时间,全场合唱,群情振奋,愿西部电影再现威武之势。
众名人自发捐款为吴天明立像
昨日是吴天明逝世一年零40天,北京、西安两地的电影学者和媒体人,吴天明的女儿、外孙,以及从他三原老家赶来的亲戚乡党,将西影集团数码基地大楼的一、二层包围得水泄不通,一起追忆故人,参与塑像揭幕仪式。
在西影集团数码基地大楼内的玻璃储藏柜内,华商报记者看到吴天明所执导的电影斩获的一座座国内外大奖奖杯,至今光彩熠熠;另一面墙张贴着一张巨大的公告,写着为塑像捐款的人员名单:张艺谋、张一白、葛优、高群书、赵季平等名字赫然在列。记者了解到,为吴天明塑造铜像的想法,源自几位与他并肩作战过的老电影人,他们决定不向政府申请立项,不经任何社会团体动议,不受任何企业赞助,也不是吴氏家族亲人的单方举措,这座塑像要百分之百通过民间自愿捐款的方式建成。“是他把西影一个小厂带向全世界,以前我们去国外参加活动,人家一听西影厂都会肃然起敬。近60年来,西影厂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打下坚实一步,我们这次为吴天明塑像也不是为个人,是为西影,为中国电影树碑立传。”
许还山接受采访时说,对于这个纯民间活动,他们严格管理资金,“做一件纯纯粹粹、干干净净、诚诚恳恳的事情,从心里表示对吴天明的敬意。”据悉,此次募集今年1月16日发布后,短短86天就有约332人参与,捐款总额达53.6万元。
据悉,募捐之初,编剧芦苇就专门赶来捐款,很快中国导演协会广大会员踊跃支持,黄建新、黄健中、刘仪伟、顾长卫、李少红……陈忠实更不顾年事已高,亲自跑到捐款处找筹备组的财会人员交钱,还问:“我还能干些啥?”
塑像还需铸铜完工后竖立西影厂内
当一块红布被众人拉开后,总高3.5米的人物雕塑映入眼帘,迈开脚步的吴天明一手拽着帽子,另一只胳膊上搭着外套,凝视前方,表情淡然自若,但亦步亦趋的姿态,又好像他下一秒就能喊出“开拍”二字。“这尊并非静态的雕像,很符合吴老师坦坦荡荡的性格。”青年演员王生上过吴天明的专业课,听闻塑像揭幕他也赶到现场,“他对年轻人的帮助是慷慨的,我同学去年有电影要拍,曾打电话请教,他一听马上就让把本子拿去给他看。”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石村承担塑像的全部创作,“石村从未见过吴天明,但凭一堆照片,三天就拿出设计方案初稿,立即得到全体参评人员的认同。”据西影集团工作人员介绍,塑像揭幕原定于今年3月4日,是吴导逝世周年祭奠的日子,但这期间恰逢全国两会,很多吴导的朋友无法出席。“而且现在揭幕的塑像材质是玻璃钢,之后还要送到山西运城进行专业铸铜,光这道工序就要两三个月,加上往返运输,至少半年后,青铜铸人像才能最终完成。不过未来,人像肯定会安放在西影厂里的。”塑像工作完结后,吴天明塑像捐建筹备组将对所有支出账目进行审计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北京青年女作家张晴昨日也赶到现场,她在一年之内,向电影和社会各界80多位知名人士征集的追忆稿件,将集结成《永远的吴天明》纪念文集。
怀念吴天明的精神让西部电影国际化
同样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谢飞说,看到有这么好的塑像坐落在西影的土地上,成为西安的印记,不由得让他想起《怀念战友》这首歌,“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好像那雪崩飞奔万丈……”并称当时看到《生活的颤音》《没有航标的河流》,就立即发觉吴天明的作品有“步步紧跟,着眼当下”的风格,“我个人认为第四代导演很多作品都不错,但小众,唯有吴天明的电影能广为人知,他擅长表达现实的风格,像指挥官一样引领下一代电影人的导演风格。”
谢飞还回忆在美国加州与吴天明相见的场面,“虽然有一段时间没拍电影,但我们见面还是说剧本,他说想拍华工修铁路,到最后我看了粗剪的《百鸟朝凤》,我当时很保守,觉得拍得不一定比过去好就不拍了,但现在看来,他才是真正的‘战士’。《百鸟朝凤》不正是表现对时代的爱与思,表达自己眼下的困惑,怀念跟我同龄的战友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西部电影形成流派,走出国门,代表着中国电影,铸就了一个传奇的电影时代,吴天明功不可没,肖云儒认为:“我们今天怀念他的性情、艺术、人格,更要记住他把职业变成生命的存在方式,借丝绸之路和大西部的概念,这不仅是政治经济,也是文化影视环境,我们为什么不往外看,借助历史机遇发展西部电影,让西部电影国际化。”
华商报记者 任奕洁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