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高晓松发表声明,宣布自己已经于去年6月和妻子徐粲金(网名夕又米)离婚。对于离婚缘由,高晓松解释为:“我们因生活方式以及对未来规划之分歧签署离婚协议,友好分手。”随后,夕又米说明了事情始末,称离婚是由高晓松提出的,而理由是“和我在一起生活他感到不快乐”。尽管两人对离婚理由的阐述有所不同,但两人同时提到,离婚后依然会以朋友相待,共同抚养女儿。高晓松和比自己小19岁的徐粲金于2007年结婚。
高晓松:聚散自有天注定,不怨天不怨命
27日,有网友爆料某音乐人已经和妻子离婚,并将于近日发布正式声明,因高晓松符合对当事人的描述,网友猜测这位音乐人正是高晓松。28日上午,高晓松在微博发表离婚声明,证实自己已离婚一年。
高晓松和前妻夕又米于2007年2月结婚,婚后育有一女。高晓松表示,和前妻在婚姻存续的6年半中,无论侨居海外还是归国创业,始终相敬如宾,相互扶持,共度了一段难忘人生。“离婚后,我们也将共同抚养女儿长大,尽到做父母应尽之责,给女儿全部的爱与关怀。我们也会如挚友般相处,支持对方的事业与生活,并祝福对方找到今后的人生伴侣”。
在声明最后,高晓松还引用了《万水千山总是情》中的歌词“聚散自有天注定,不怨天不怨命,但求有山水共作证”来表明心声。
夕又米:离婚不是枯萎而是盛放
随后,夕又米发布微博回应:离婚的理由是高晓松和自己在一起生活他感到不快乐,“一年前的4月,晓松回到家,平静地对我说,他想结束这段婚姻。理由是,和我在一起生活他感到不快乐,他想要更多的自由和创作空间。3天后,晓松收拾好行李搬离了我们经营多年的家”。
在声明中,夕又米讲述了自己最初面对婚姻失败的惶恐不安和失落,当意识到自己是个母亲,还需要让女儿快乐成长时,才逐渐从离婚的阴影中走出,并选择做自己的服装设计品牌,“离开以前所认为的全世界,真正的全世界才会活生生地呈现在你眼前——离婚,不是枯萎,而是盛放”。
随后,高晓松转发了夕又米的微博全文,并说自己读完此文章之后有许多感动和惭愧,“也为你一年来事业有成骄傲。感谢你,我们共同培养女儿,愿她长大像你一样美丽自强”。
回溯
据说她17岁就跟他了
关于两人关系的开始,公开说法是高晓松在美国定居期间,认识了留学女孩夕又米,两人相恋并结婚生女。但有传闻说,其实两人更早便在国内认识了。当时17岁的夕又米参加选秀大赛,而高晓松正是大赛的评委。不管怎样,当时高晓松对这段婚姻的态度是很低调的,据说2007年,身在美国洛杉矶的高晓松给国内的亲友发来短信:“喜得一女。”这时大家才知道高晓松结婚了。
她说他曾经一无所有
今年2月,因为夕又米在微博发自拍照,引发外界对“高晓松娇妻”的热议,有网友质疑夕又米“傍老公名气上位”。对此,她还气愤地在微博爆粗反驳:“你懂个屁啊!你知不知道我嫁给他的时候,他一分钱没有。婚礼的钱都是管哥们借的。”有传闻说,夕又米老家在河南商丘,家里是做手术器材生意的,后来炒股,因此家境不错。
舆论
女方越自强,男方越“猥琐”
对于娱乐圈来说,每次分手和离婚都是一次“危机公关考试”。处理好了,形象加分;处理不好,“负分滚粗”。就这次高晓松离婚事件而言,女方的声明尤为“出色”——因为准确地切中了当今社会为婚姻丧失自我的女性之内心独白,夕又米“一战成名”,如今已成为不少人心目中的“自强新女性”的典范。原本表现不过不失的高晓松,则因为夕又米的形象太过“光辉”,而在客观上被“猥琐化”——不少网友在看完女方声明后,便对“潇洒”的高晓松越发气不打一处来。
■情史
与律师沈欢三日闪婚
高晓松第一次结婚是在1999年,对方叫沈欢,是一名律师。网传两人的相识颇具戏剧性:一见钟情,三日即婚。当时高晓松正在拍电影《那时花开》,片子的女主角原本叫“琛子”,高晓松最后也因为她而改成了“欢子”。这段婚姻,后来维持了三年。
挺她
我是一只榴莲:26岁,有孩子,有事业,有钱,漂亮,没老公,你才是人生赢家!
夕阳映辉:现在的世界,潇洒的永远是男人,买单的永远是女人。其实我们可以更爱自己,为自己的幸福买单。
批他
不可救药的小土豆:如果一个40多岁的老男人,就这个样子,让我20岁的女儿怀孕,我根本不想跟他讲道理,我就想打断他的腿。
Evalamon:我觉得,女方那么年轻就义无反顾嫁给他了,孩子还那么小,他没有感情也得有责任,这种情况下主动离婚这件事儿不是个真男人该做的,瞧不起他。
中立
1777千米:看到那么多谩骂,不管是针对谁的,总感觉作为一个旁观者所需要表达的不是这些,作为一个《晓说》的观众,个人觉得高晓松是个有才情的人,他的心里只有诗和远方。
第2炉香:离就离了,别整得那么煽情了!
怀孕日常萌哒哒: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别离后双方能这样平心静气地关注对方、祝福对方、不嫌弃不抱怨已是最好的修为!我们搭上人生巴士原本约定同一时间地点下车,途中风景不断,看风景的心境不同了就好聚好散吧!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