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爱情电影:别把矫情当爱情

时间:2016-10-18 04:33:42

作者:汤嫣 李蕾

【艺坛杂议】

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由会讲故事的原著作者张嘉佳编剧,擅长采撷都市情感的导演张一白执导,邓超、白百何、杨洋等网罗不同粉丝群体的明星出演,再加上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攻势,成为今年国庆档最受期待的电影。然而,由于艺术质量与观众预期存在偏差,纵使集合所有可以调动的商业元素,依然难以收买观众的心。该片票房成绩后劲不足,只在国庆档单日票房榜上领跑了三天,就被《湄公河行动》反超。影片因松散的剧情设置和做作的情感表达受到观众诟病。创作者采取板块式叙事结构,讲述陈末、猪头、茅十八三人不同的爱情人生。但这样的巧思只局限于影片框架上,具体到每个人物的故事,创作者花了大量笔墨营造微妙情绪和文艺气息,却缺少起码的情节铺陈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情感历程,使作品关于爱情的思考流于表面。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犯的是当下爱情电影创作的通病。爱情一直是国产电影的热门主题。尤其是2011年《失恋33天》制造票房神话之后,市场对爱情片更是青睐有加,《剩者为王》《何以笙箫默》《怦然星动》等影片纷至沓来。这些电影都具备强大的演员阵容,各路当红明星风格不一而足,以保证影片的颜值高度与粉丝关注度。然而,这种对明星的盲目崇拜却引发了观众“只有颜值高的人才配拥有爱情”的调侃,更在一定程度上把国产电影引入了明星片酬过高、制作成本相对缩水、作品质量下降、只得依靠明星人气撑场面的恶性循环。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崛起,爱情电影的营销模式也日益成熟:利用明星的各种话题进行炒作,再用流行歌曲与心灵鸡汤式的经典台词打造暖心的宣传片,使观众心中对于爱情的回忆不断发酵,以达到声势大噪、人尽皆知的效果。此外,越来越多的爱情电影选择根据Ip改编,依托粉丝效应,打造坚实的市场基础。

然而,抛开这些华丽的商业元素,爱情电影的品质和口碑却持续走低。为了使观众产生共情,很多影片刻意制造跌宕起伏的感情纠葛。因此,就有了常见的爱情片套路:主人公的感情突如其来、没有铺垫;阻挠两人感情发展的障碍也脱离实际,比如一方突然离开、意外事故、失忆疾病、毫无预兆的移情别恋等;于是,主人公借酒浇愁、自残打架便成为电影释放情感的高潮,仿佛不摔碎几个酒瓶、不在深夜撕心裂肺的哭闹就不足以证明感情的存在,更不用说那些为了爱情毅然决然放弃现有生活、倾家荡产、与家人反目成仇等更加戏剧化的情节了。艺术要高于生活,却离不开现实的根基,而当下国产爱情电影的创作已然偏离了现实的轨道,呈现出一种轻飘飘的悬浮之感。创作者将感情符号化,以盛大隆重的仪式表达爱情的美满,用深夜的声嘶力竭描述爱情的终结,用大量篇幅渲染浪漫的氛围,却忽略了对情感滋生、发展与结束进行合乎逻辑的剖析。殊不知,那些狗血的桥段除了感动缺乏专业训练的演员与缺乏生活经历的创作者,却感动不了观众;那些带着文艺气息的台词、暖心的歌曲与如画的风景虽一时为人们津津乐道,却诠释不出爱情的真谛。

爱情是什么,不好说,但起码不是这些商业元素和离奇剧情拼凑出来的显摆和做作。在现实生活中,感情的常态不是山崩地裂、海枯石烂。人们也会为爱的到来而欣喜若狂,为爱的逝去而泪流满面,但更多的还是在漫长岁月中那些如涓涓细流般滋润心田的给予和付出。尤其是当下社会,工作生活压力大,年轻人面对感情时谨慎而迷茫。这些现实都是在充斥着无病呻吟的爱恨纠葛和花样百出的奇异价值观的爱情电影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的。平凡人内心渴望的爱情究竟是什么样子?个体的感情经历与整个社会大环境又产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当下的国产爱情片更是无法回答。但就在创作者还沉浸在商业元素的拼凑与情感符号化表达的窠臼中时,人们的观赏品位已悄然提升。国庆档期,观众用脚投票,使好口碑的《湄公河行动》的市场成绩逆势上扬,在第四天单日票房排名反超了有争议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市场发出的一种信号:观众不会一直为矫情的爱情神话买单,国产爱情片要留住观众的心,必须拿出好故事和真感情。许昌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