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大学迎新标语走向庸俗化

时间:2016-11-05 06:00:00

有舆论认为,迎新标语的个性化,体现了大学越来越个性化。这是长期“个性饥渴”制造的“饥不择食”,与大学用“女神”照片进行宣传被认为大学走亲民路线一脉相承。但是,如果迎新标语的创新,就停留在字面上,就可能出现为创新而创新,以至于为博眼球,搞出一些极为庸俗、恶俗的标语来。这和“根叔”的演讲走红后,然后一大批学校校长跟风做类似的演讲一样。像“小妖精们,你们终于来了!”这样的迎新标语,不管是新生本人,还是学生家长,看了都不是滋味——这是一所大学吗?可能也有人对此辩护,这不过就是高年级学生向新生“示好”,用得着上纲上线吗?但问题在于,当标语受到好评时被誉为体现大学生风采,而反应不佳时就说这不过是学生的自娱自乐,这本身就很矛盾。——既然标语在迎新校园中存在,它就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审视其传递出的价值观念,营造出怎样的校园文化。

其实,在国外学校,新生入学之际,是很难看到有什么迎新横幅的,更进一步说,国外大学根本就没有我国大学的“横幅文化”。我国大学每到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时,都会到处悬挂横幅。到处飘扬的横幅,似乎营造出节日、活动的气氛,可是,却与学校建筑风格很不相符,就像一块块膏药,贴在建筑物上,另外,横幅的内容大多是口号性质的标语,诸如创造世界一流大学,培育杰出英才。

办学目标的实现不是靠喊口号,一所大学的理念,也不是挂在墙上就能彰显,大学的精神应该是内敛、从容而自信的,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很少有喊口号的。参观国外学校者会发现,我国和国外学校的差别,就在于国外学校做着我们整天喊着要做的,但却不喊,比如以人为本。而我国学校整天喊着的,却在现实中基本不兑现,比如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为了学生的终身成长。

大学迎新最理想的状态,是学校有充足的准备,让新生一进校感受到的是规范有序,忙而不乱,学校里可以没有任何迎新的条幅,但无论是接待新生的老师,还是高年级同学,都应该向新生传递出大学的精神,在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上,坚持以人为本。没有迎新标语的大学,对于我国的学生来说,可能缺乏新生入学气氛,但办学要的不是一时的喧嚣,而是理性的学业规划,长期坚持不懈的付出。

当然,最根本的问题,并不在横幅、标语上,而在于大学能否独立自主办学、做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人为本。一所大学如果不能自主办学,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灵魂,当大学的灵魂不在,它所能向社会展示的,很难是具有灵魂的内容。(上海学者 熊丙奇)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