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玉(郑宇钧摄)
李贤玉这人有书香气,这样一个教师模样的女子,一多半的工作时间是随着第二炮兵部队辗转于靶场、训练场之间, 部队到哪儿,我们就到哪儿 。
身为第二炮兵研究院某研究所总工程师的她说,研制指挥系统某种程度上说是苦力活儿,在外场试验时,仪器设备都得自己扛。可山区的骄阳、戈壁滩的飞沙并没在她身上留下多少印迹,皮肤白皙、脸庞秀气、卷发飘逸的她看起来比48岁的真实年纪年轻,镜片后闪烁的自信目光,还能让人看出当年那个聪慧小妮子的影子,31年前,还没上高三的她就夺得黑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
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李贤玉斜倚在座椅里,显得有些疲惫,她笑着说: 孩子一天到晚见不着我,也不知道我在忙啥。 这个导弹专家的工作是机密中的机密,她手里摆弄过的那些大家伙,每每发射,都会引起海外震动。
记者:在互联网上搜索您,搜到最多的结果是,我国部分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梳理。
李贤玉:干我们这行的,最好网上搜不到。1982年,读完高二的我既可以升高三,也可以直接参加高考。我想,反正要考的我都学完了,那就赶紧高考。我的自信是有基础的,在中学,我的全年级第一从没跑过。
我中小学都就读于牡丹江机车厂子弟学校,不是在重点学校 不管在什么样的学校,靠自己的努力都可以成才。我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会计,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培养了我对学习的兴趣:不仅要学,而且要学好。从小我就被人叫做 小大学生 ,我觉得自己成为高考状元也是顺利成章的。
17岁,我来到了北大,才发觉人外有人。我毕竟是从小地方来的,身处于各地状元当中,不免有些信心不足。上中学时我不用费事就能考第一,可刚上大一时,我学习很吃力。
本科4年苦学下来,我逐渐走在了前列。1986年本科毕业时,我很多同学到中关村下海,可我觉得自己还是适合搞学问,所以保送了本系研究生。我和丈夫是本科同学,他留校后,曾被班主任拉着一块开公司。但他和我一样,不是商人性格,后来还是回北大专心教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