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译制片字幕“临时工”制造

时间:2016-08-06 16:41:06

原标题:中国译制片字幕 临时工 制造

影院热映的《环太平洋》凭借着一句让人出戏的 天马流星拳 的翻译登上了各大网站的热门话题,美国版机甲战士居然会用 天马流星拳 让影院许多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法治周末记者 武杰

今年6月暑期档以来,正在影院热映的好莱坞3D科幻片《环太平洋》无疑是风头最劲的引进片,首日票房达5000多万元,不仅成为今年暑期档引进片的最高首日票房,同时也创下华纳电影内地首日票房最高纪录,超过《哈利波特7(下)》。

这部融合了科幻、动作、冒险甚至加入了怪兽、机器人、灾难等元素的复合类型片,自7月31日上映以来,票房已近5亿元。而这部号称拯救全世界,拯救暑期档的电影,与票房同样高涨的还有对此片翻译的质疑。

Elbow Rocket (手肘火箭)被译成 天马流星拳 、 Jaeger (巨型战甲队名)被翻译成 贼鸥 等让观众出戏的翻译,引发了微博网友的吐槽: 翻译都是兼职的吧!

然而这部译制片的译者贾秀琰的确是位兼职翻译。在这个行业里,从翻译到配音演员,更多的是像她这样的 临时工 。

翻译有趣最重要?

作为一部以人类抵御怪兽侵袭为主题的科幻巨制,《环太平洋》讲述了距今数十年后的人类世界,为了抵御海底不断出现的巨型怪兽攻击沿岸城市,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环太平洋国家组建了一个名叫Jaeger的巨型战甲队,联合向怪兽发起反攻。 影片视觉效果震撼,深得好评的同时,一些观众在网上对翻译进行了一番 围剿 。比如,片中的sort of(直译为 有几分,那么点儿,近似,在一定程度上 )被当做softer而翻译成了 对我温柔点 , 香港是人口(population)最多的地方 ,也被翻译成了 污染(pollution)最大 的地方。

而就在一年多前,《环太平洋》的译者,同时也是八一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宣传工作的贾秀琰,也曾因在翻译《黑衣人3》时使用 地沟油 、 瘦肉精 等词语而备受争议,贾秀琰可以称得上翻译圈中最受大众关注和热议的译者。

对此,八一电影制片厂译制片负责人王进喜认为,只要不偏离电影的主题和语言的意义,以二三十岁观众为主的动画、科幻电影,加点网络语言、流行语等时代的元素,没什么问题。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有些争议对于年轻的翻译者来说也是件好事情。

而这股娱乐风潮起于译制片几乎无人问津的2006年。当年在国内上映的《加菲猫2》中,那只世界上最懒、最馋、最油滑的怪猫满脸不屑地说出 歇菜 、 猫咪我灰常灰常开心 ,以及在窘境时一句 放开我,我是弱势群体 都让中国观众笑声连连。

电影是娱乐品,有趣很重要,如果一部很风情、热闹的电影被翻译得很死板,相信谁都不喜欢。 曾经翻译过《指环王3:王者无敌》、《雾都孤儿》等译制片,并且从事译制方面学术研究的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顾铁军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翻译应该放手大胆地去翻译,不要束缚自己,不必太多地去考虑创作、共识这样严肃的问题。

虽然民间字幕组(将外国影片配上本国字幕的爱好者团体,是一种诞生于网络的新事物)早已将网络化语言风格运用得炉火纯青,但在院线上映的官方翻译当时却鲜有试水,因此充满了时髦语的《加菲猫2》,译制版比原版放得更火爆。然而时至今日,这些充满笑点,贴近时代的翻译却被观众认为是译制片最大的硬伤。

本土化翻译,雷还是不雷?

在网络上,民间字幕组带来的影视作品,翻译字幕常常是最大的 亮点 ,例如把 No guts,no glory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翻译成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把 Google it 翻译成 百度一下 。更有甚者,在法国战争史诗片《光荣岁月》中,电影播至一半字幕没了,屏幕上赫然写着 我不懂法语,前面的字幕都是我编的,我编不下去了 而成为网友的笑料。

碍于语言障碍,但又追求影片最大质感,带有原始配音但配上中文字幕的翻译影片成了越来越多观众的选择。正如外国语言学研究者刘春燕所言,最为原始的翻译,寻求译文与原著的匹配性、真实性、准确性,而现在,人们开始追寻翻译的准确化和娱乐化,以实现娱乐最大化。

民间字幕组通过各种形式的戏仿、滑稽的改编和插科打诨式的调侃,博得观众一笑的同时也不断向官方翻译渗透。

2009年,好莱坞3D动画片《怪物大战外星人》引进中国,片中的怪兽、外星人甚至美国总统不断冒出当时的中国流行语,如 不差钱 、 躲猫猫 、 辣妹 、 宅女 ,观众乐不可支。当时北京有个影城作了一次观众问卷调查,结果近八成观众认为,翻译是该片最大的亮点。而在娱乐化的路上,《黑衣人3》、《马达加斯加3》等片却因为同样的理由饱受争议甚至恶评,有网友直言: 我还以为自己在看国产片呢。

更有观众指责,这两部电影为了追求所谓的搞笑幽默,甚至不惜破坏原片的完整性。《黑衣人3》片中的 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地沟油和瘦肉精 ,《马达加斯加3》片中,企鹅、河马、长颈鹿等动物满嘴不断冒出 、 周杰伦 、 小沈阳 这些人名。

其实对于观众来说,在一部进口大片中出现一些本土化的字句,虽然已经不新鲜,但也不至于会很讨厌。但如果这类字幕太多,就成了问题。上海电影译制厂创作部的江静坦言,其实幽默的电影最难翻译。

她向法治周末记者解释,由于文化差异,很多笑料我们的观众并不理解,如何做到外国人笑的地方我们也能笑出来,同时还要贴近原片、尊重原片,准确地表达出电影要表达的意思,是非常考验翻译功力的。

即使像电影译制片翻译家陈叙这样的老翻译,也曾拒绝翻译伍迪艾伦的影片,因伍迪艾伦是语言大师,片中有大量双关语、三关语,甚至四关语。他说文学还能备注,影片字幕却无法加注解,所以根本没法翻译。

贾秀琰也表示,对于译制片她完全可以直译,因为直译比意译要省劲的多。之所以意译除了为了解决翻译问题,还是抱着某种娱乐的精神,能让大家在电影院里得到一乐,但是这个度是一定要把握的。喜剧片和动画片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创作,加强中国观众对外国笑料的理解。这些办法并不适合所有电影,比如史诗电影《魔戒》、《罗宾汉》,剧情片《饥饿游戏》、《铁娘子》等一类严肃题材的电影,就一定要中规中矩。

为了什么而翻译?

当国外最新影视作品出来之后,民间字幕组成员通常熬一个通宵或五六个小时,国内的观众在一些网站、论坛上就能看到被翻译后的电影。因为反应迅速,又是无偿的服务,在网络环境中,即使翻译中有些错误或者不合时宜的笑料,网络观众也都会选择视而不见。

而如果此类 错误 出现在正规院线的译制片中,则失之严谨,也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

一部进口大片的译制费用只有5万元,这个价格标准还是10多年前制定的,其中除去录音、管理等各种开支,翻译一部译制片给译者的酬劳也就两三千元。

王进喜说,中国每年引进大约70部电影,全由一个电影译制厂译制也很难维持生计,而再根据长春电影集团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擅长韩语片,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译制中心擅长剧情片,八一电影制片厂擅长史诗片,上海电影译制厂擅长文艺片的特色分配下去,也只能通过 翻译临时工 的方式维持了。

上海电影译制厂虽然有三四个专职翻译,但都同时承担其他工作。江静说,仅靠翻译的收入是很难生存的。

专业从事图书翻译的黄延峰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翻译一本书的稿酬大约一万元,他也曾因为稿酬而不断与出版社讨价还价。黄延峰直言,很多人选择离开翻译行业就是因为酬劳太低,无论文学还是影视作品的翻译,留下来的都是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的。

与酬劳一样寒酸的还有紧张的译制时间,从拿到片子到完成录音通常只有半个月的时间。而早些年,一部译制片得历时一个多月,而且每个环节都可以反复校对译本。

曾是上海电影译制厂导演及配音演员的曹雷回忆,以前的译制片流程,首先是有专门的翻译组。一部影片,先交翻译组进行剧本译制,大约10天左右;后交艺委会核对翻译本,进行艺术把关;再交译制片导演和配音演员核对剧本。

顾铁军认为,如果有时间,片方最好能给翻译两个星期的时间,这样翻译可以多看几遍电影,查阅一些资料,译的时候也可以细致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