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午,贾樟柯在微博曝出与刚去世不久的伊朗名导阿巴斯的合照,并配文:“走好,阿巴斯!”据悉,贾樟柯贴出的合照为2011年戛纳电影节上两人的合影,当时贾樟柯执导的《海上传偶》首映,阿巴斯也现身庆功派对。网友们也纷纷留言悼念。
从来没在国内院线看到过他的电影,但在他去世之后,还是有不少媒体与无数影迷对他进行怀念,他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一位伊朗导演,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电影工作者。
阿巴斯最具知名度的作品是1997年帮他收获一座金棕榈奖杯的《樱桃的滋味》,这部用平淡无奇的对话来讲述自杀话题的电影,被认为是文艺电影的教科书。但纵观这次被影迷频繁提到的影片,如《让风带着我起飞》《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等,无不是文艺片里的翘楚,他一生所拍摄过的电影片单,更是从头文艺到尾。由此不难理解,这位伊朗导演在中国的影迷,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阿巴斯去世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的所谓“刷屏”,其实也只能算作影迷圈子内的闭环传播,和商业大片导演享有广泛知名度不一样,阿巴斯只能算一位在小众群体内享有盛誉的导演,或正因为如此,一些只看过少许他电影的人,也愿意在此刻分享有关他的评论和相关信息,不可避免的,阿巴斯的去世又使得他成为一个标签,被用来划分商业与文艺、通俗与高雅的界限。
这么说并无任何别的意思,事实上,恰恰是阿巴斯的刷屏,能够引起人们对电影本质又一次深深地思索,在商业片大行其道、文艺片艰难生存的时代,阿巴斯和他的电影片单,是一个沉默但又强大有力的声明,他和他的电影,在坚守着或者放大着电影这一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电影的深沉主题、深邃立意,以及电影所带来的心灵冲击、生命体悟,是不可以划归为“娱乐”功能的。虽然电影的最大功用是帮助人们打发时间、用于社交,没有太高“娱乐”功能的电影甚至会被极端者批评为“罪该万死”,但如果不是阿巴斯这样的电影人,坚持把电影当成一种宗教来信仰,电影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
阿巴斯曾是一名孤独症患者,他在讲述自己的童年时,说到过自己在小学时,没跟任何人说过话,包括向同学开口借一块橡皮的话也没说过,但这无损他拥有一个完整、丰富的精神世界,他的强大属于精神层面的强大,属于表达能力方面的强大,他用细致、从容的心灵感受着世界,并把自己内心细腻的图景,一帧帧地呈现于银幕之上。有人晒出了阿巴斯的摄影作品,道路与树木,是最常见的两个主题,其摄影作品所传递出的静谧,十分令人震撼。如果作品是一个人的气质外延,那么只能这么形容:阿巴斯已经把自己牢牢地烙进了他所有的作品里。
2017年,阿巴斯将有一部饱含中国元素的电影《杭州之恋》完成,现在《杭州之恋》已经看不到了,阿巴斯一生留下了15部长片和11部短片,不算高产,但多属优质,这位一生只拍好电影的导演,将会被长久地记得,永远地怀念。
(韩浩月)
□微语
@阿力木江sc:“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这是让-吕克·戈达尔对于这个伟大的电影人的评价。
@大雕的麦田:阿巴斯的去世,标志着整个电影伟大时代的结束。缺少大师并不是这个时代的悲哀,而是时代所发出的哀鸣。
@赵元in-scene:惊闻阿巴斯去世。还期待他的《杭州之恋》呢,千古遗恨。
@v菜花儿:曾说过唯一一位所有作品都是五星爱的导演阿巴斯,今天去世了。他的电影有种奇妙的诗意,隐藏在写实
的长镜头之下,是另一个世界的严密与完整;长镜头也不是人人都能来的长镜头,节奏的把控划分出艺术家与平庸之辈。老年的大师级导演,且看且珍惜,看一部少一部。下午重看《如沐爱河》缅怀导演。
@衣米妮子:电影大师阿巴斯去世了。阿巴斯是个奇迹。很多影像还要重温,仿佛那樱桃的滋味。
@爱吃爱睡爱做梦的抱:阿巴斯去世了,想到大学时看他的“伊朗三部曲”——《樱桃的滋味》、《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那份来自伊朗的纯粹之美、简朴的故事、温暖的构图、流畅的长镜头、无处不在的人道主义关怀,给人最单纯的感动。或许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吧,可以暂时让人超脱所在时空的限制,拥有别样的体验。
@经典影燕:从面包小巷里走来,樱桃的味道犹在,我们深爱的东西会一直深爱,即使在他死了以后——纪念伊朗导演阿巴斯。
@爱笑-Vitamin:热搜被所有的娱乐新闻排满,以至于没人意识到你已经离开。不过没关系,你向来就是不喜热闹的人。之前看你的片子会觉得沉闷,但你总有本事让我把你的影片看一次又一次,你的过客,你的橄榄树下的情人,你的如沐爱河,一度治愈我,所以谢谢你。我想你走之后,评价电影会有一个新的词:这部电影很阿巴斯。
@安托万的眼神:阿巴斯电影总是有一种魔力,就是那种你想原样复制他的电影,却发现无法复原他的精神力。冷漠的,间离的,哲学的,感动的。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徘徊着。别人是在拍电影,而他却是思考电影。不断探索电影本质的同时,纯粹、纯真、纯朴的影像风格,生生长流在简易的长镜头下,至此方休。许昌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