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操烧《孟德新书》说起——中新网

时间:2016-08-30 16:47:57

近一时期来,媒体上有关学术不端——抄袭、造假——事件的披露及相关评论层出不穷,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之一。笔者由此想起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中曹操烧自己著作的故事。

有个叫张松者去见曹操受到轻慢,后见到杨修。杨修拿出曹操新着《孟德新书》示张,张松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共一十三篇,皆用兵之要法。杨修吿诉他:“此是丞相(曹操)酌古准今,仿《孙子十三篇》而作。公欺丞相无才,此堪以传后世否?”张松大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公如不信,吾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背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后即把张松所言吿知曹操。曹操曰:“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令扯碎其书烧之……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正如鲁迅曾所言: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在文学史上,大家都知道他是“建安七子”首领,地位颇高。上述故事中的张松,玩弄他的“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力的小聪明,成功地让杨修与曹操都上当受骗,信以为真。在此事上对曹操値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曹操自己最清楚其新书是原创、独创,完全可以为自己辩护并追究张松,以保护自己名声与著作,但他没有这样做;二是曹操只想到“莫非古人与我暗合”,也就是按今天的说法是“撞车”,既然古人已说过写过了,那我何必再重复前人的著作。遂“扯碎其书烧之”。

虽然这个故事出自小说《三国演义》,但它合乎历史真实:曹操时代及以前留下的著作中,确没有雷同的或相互抄袭的(辑录的除外)。此后的中国历代文人,都秉承这一传统,强调作品的原创与独创。因此我们在古籍中,鲜见有抄袭与剽窃的事例;即使有模仿的也另有创见,有引用的也必用上“××曰”或注明出处。古代文士都着重名节。决不让抄袭剽窃之作留后世,否则就是奇耻大辱。曹操的烧书很有代表性。

那么今天中国为何论文抄袭、剽窃、造假事件屡屡发生?有人会说时代不同,古人重名节,今人重眼前利益——为职务职称、薪金、奬金、待遇、地位等等——因此除了学术不端,更多的是论文东拼西凑无创见,质量低下。

笔者却认为,今天学人的自律同样很重要,仍应强调弘扬中国学界的优良传统,做学问著述都要自己创造。

(摘编自《澳门日报》 文/余仁杰)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