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开幕前。
经过人民大会堂南大厅走廊时,突然对站立一旁的刘华清说: 你还是回海军工作。海军的问题不少,要整顿!
是月,66岁的刘华清第三次回到海军,出任海军司令员。
文革十年动乱,海军破坏严重,是公认的重灾区。 海军班子向来不团结,跟舰队关系不好。之前的11个副参谋长中,就有8个老红军。资格老,就有好多遗留问题。 李景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时任海军副司令员、后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李景,住在北京景山后街一处安静而不起眼的院子里。客厅里迎面而来的,是一架超大比例的辽宁号航母模型,右边一整面墙都是舰船和飞机的模型。耄耋之年的李景面色红润,着布鞋,轻松随意。
1982年刘华清上台时,和政委李耀文一起,把多年的团结问题解决好了,和舰队的关系理顺了。他们是真正懂海军的一代领导班子。
但1982年9月15日,刘华清上任之始,在李耀文专门为他准备的欢迎大会上,一言未发。
他后来解释: 我不好讲什么。讲海军问题一大堆,此时肯定不合适;若讲海军一切都很好,又不符合实际情况。
刘华清的大女儿刘超英有时会觉得,父亲有点倔,又有点湖北佬的耿直。 他特别务实,不喜欢讲空话、大话。实际上,对海军现代化改革发展,他早已深思熟虑,有一肚子话要讲,但这又不是在一个欢迎大会上能说清楚的,所以他干脆不说话。 刘超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刘华清不说则已,一说,就将彻底地、永远地改变中国海军。
留苏四年
1954年6月,海军选调一批军、师以上干部,去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委刘华清,也在选调之列。
刘华清不是没有顾虑:38岁的年纪,不懂俄文,之前只念过几年私塾,数理基础差。但是,他不会在这点困难面前却步,毕竟,他是身经百战的 红小鬼 。
8月,10人留学队伍从沈阳启程。火车一路咣当出了国境,此后所到之处,尽是原始森林,几无人烟。他们每人都带了数学和俄语书,在11天漫无尽头的枯燥旅程里,日夜抓紧学习。
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位于列宁格勒(现已恢复原名圣彼得堡),有百年历史,是当时苏联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军事学府之一。自1945年起,学院建立外训系,专门培训外国海军军官。
来苏的10人组成了一个班,刘华清任班长。他们住在学院外一栋里,每天在学院的军官食堂吃一菜一汤的简餐,主食为面包。
学院学制三年半,前半年是预科,学习俄文,后三年共开设21门课程,包括海军常识、武器装备、苏共党史等。每天8节课,晚上自学3至4小时,周日休息。每年暑假,可以回国休一个月探亲假。
但刘华清不得不把这仅有的每周一天的休息日和每年一次的探亲假,几乎全部用来突击让他伤透脑筋的俄文。
我没有语言天分,我就用笨办法,下工夫。 刘华清后来对女婿徐念沙回忆。徐念沙现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副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他的妻子刘晓丽是刘华清的小女儿。刘华清离休后,有时会与出身海军的徐在家聊起旧事。
刘华清所学的是参谋总部指挥、战役战术和海军通用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是《海军的参谋业务》。1958年他毕业时,除了不计分数的8门课程,其余13门课,10门为优,3门为良,总评优秀。毕业证书由苏联国家考试委员会主席、海军上将巴依科夫和学院院长、海军上将安德烈耶夫共同签署。
1958年2月下旬,刘华清毕业回国,被分配到海军旅顺基地,任副司令员。
在刘超英的印象中,小时候家里有苏式的收音机、留声机和一些唱片,后来她学会拉手风琴,最喜欢演奏的就是《满洲里的山岗》《愉快的行进》等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乐曲。
苏联4年学习,给他打开了一扇窗。 刘超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与国防科研装备结缘
19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内困外忧之时,中共中央决定,组建航空、舰艇、电子技术三个研究院,自主研发国防尖端科技。1961年6月,舰艇研究院成立,番号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任务是研发以核潜艇为重点的舰艇装备。
12月11日,国防部转发了周恩来签发的任命:调刘华清任七院院长。
当时,刘华清已是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从熟悉的指挥岗位空降到科研领导岗位,从头干起,他顾虑重重,担心自己 知识太少 。生性耿直的他提出 干不了,请上级再考虑 ,但得到的答复是, 非去不可 。
与刘华清共事多年、1988年接替刘担任海军司令员的张连忠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到七院当院长,那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白手起家,可他全国各地到处游说,很快把10多个研究所全部定点,房子有了,地也有了,人也有了。他办事有韧劲,只要是他想办的事,看准了的事,一定会想办法办成。
4年之后的1965年,七院已经发展成为有15个研究所、187个专业研究室、12个试制工厂、1.6万多人的科研机构,初步形成了舰艇科研设计体系。
这段七院的时光,刘超英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时父亲每天都要从海军大院的家到位于远郊的七院上班,每天都在工作,很少能见到他。
但每逢元旦、五一、国庆节,父亲会陪同家人去故宫、中山公园、颐和园或香山,参加游园活动。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年幼时最轻松、幸福而又短暂的时光。 刘超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1966年,刘华清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核潜艇工程也改由国防科委领导,刘华清仍然具体主管。
文革时,核潜艇工程陷入停滞。
徐念沙曾听刘华清说起,在 文革 中的一次会议上,上面点名让刘华清表态,批判聂荣臻。他说,我不知道聂帅有什么问题,不好批判。刘华清不批聂荣臻,造反派就掉转枪口猛批他,但他还是 死不改悔 。
1968年底,刘华清被撤职。
像一件破旧的海魂衫
离开国防科委前,聂荣臻对刘华清说,你回海军做副司令。但这一动议受到了来自副总参谋长兼海军政委李作鹏等人的阻力,回到海军后的刘华清处于赋闲状态。
刘华清后来回忆: 海军并不想要我这个多余的人。重回海军好长一段日子里,我真的像一件破旧的海魂衫,挂在那里没人理。背后还在审查,散布我是黑线人物,精神上相当压抑。
1969年6月,国务院宣布,将国防工业各部分交军队管理。造船工业交给了海军,成立了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 船办 ),刘华清任主任。
刘华清这个 船办 主任手底下管七八个人,相当于师级编制,相比他之前的大军区副职,降了5级。但他终于有事情干了, 还是挺高兴的,职位高低我不在乎 。
直到1970年底,他才有了个正式的名分 海军副参谋长,具体工作还是 船办 那摊子活。
时任 船办 副处长的郑明,是刘家的常客之一,常常去汇报工作。彼时刘家仍住海军大院,刘华清的卧室外有一间办公室,兼作书房,摆了几个书架,上面放满了书,包括中外海军建设的大量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