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经典文献《古周易订诂》和《周易辨》孤本、中国早期的“百科全书”《汉隽》、陈诚的日记和书信……昨日上午,3名读者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近距离接触难得一见的珍藏,惊喜不断。
馆藏多部古籍善本孤本
华中师大图书馆的杨毅老师是古典文献学的博士生,她带着几位读者来到8楼的古籍特藏阅览室,这也是该校的古籍保护中心。和其他阅览室不同,这里布置得古色古香,几名学生正安静地查阅线装版的影印书籍。
一行人进入书库后发现,里面摆满了樟木书柜,库门、每个书柜以及少量展柜都上了锁。杨毅介绍,这里的环境恒温恒湿,所有馆藏平时不对外开放。
杨毅从展柜中取出两本《周易》经典文献:《古周易订诂》为明崇祯间刻本,为明代何楷所撰,是作为考订《周易》的“范本”;《周易辨》是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刻本,为清代浦龙渊所撰,是六十四卦预测帝王帅相之事的论著。
“根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记录,《古周易订诂》和《周易辨》版本都是目前中国国内的孤本。”杨毅说。
另一本古籍《汉隽》也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杨毅解释,《汉隽》是帮助后人阅读《汉书》的辞典,也是一本解释汉朝名物制度的书,分类50篇。“《汉隽》由宋人林钺辑,自宋代一直到清代都有不同的版本。这本馆藏是(明)何镗校、嘉靖四十年(即1561年)的刻本,全国只有两家图书馆拥有这个版本,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
收藏家“探宝”前做足功课
参加“探宝”的3名读者都是古籍爱好者,39岁的詹先生是一位企业管理者,几天前就给记者发短信“预约报名”。
昨日的参观过程中,詹先生近距离和这些古籍接触,十分激动。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允许下,他戴上自己准备好的白色手套,一边翻阅《汉隽》一边说:“没想到400多年前的古籍还保存得这么完好,太漂亮了!”
詹先生告诉记者,他最大的爱好是收藏《康熙字典》,曾自费去过国内外很多图书馆,但都没有机会接触古籍,“今天来之前,我在网上查询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能亲眼看到这些珍品,实在是太幸运了。”
51岁的陈金是一家企业杂志的副总编,热爱书法、碑帖。昨日一大早,他专门为本报“图书馆探宝”活动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远求海内单行本快读人间未见书”,他说:“今天的收获不小,希望长江日报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
陈诚日记书信有待专家研究
昨日,几名读者还看到民国时期陈诚主政湖北期间,他的大量日记、书信以及他和蒋介石之间的来往电文。
馆长李玉海介绍,这些手稿和电文是台湾著名教育家、陈诚女婿余传韬近年陆续捐赠的,余传韬祖籍黄陂余家大湾,其父余家菊是华中师大的首届毕业生。2009年,余传韬策划、章开沅作序的《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在大陆出版,10余年来,余传韬一直和华中师大保持密切联系。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曾有意收藏这些珍品,但余传韬对华中师大有一份特殊情感,他认为这里对古籍的保存条件也不错,近年来捐赠了几大箱珍贵文献。”李玉海说。
陈诚的手稿以及他和蒋介石之间的来往电文,到底记录了哪些未被披露的史实?李玉海表示,他们对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后,有关专家将进行专题研究。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