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骚乱

时间:2016-08-12 15:49:12

正如那句经典电影台词,“我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局”,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2010年2月发表的互联网自由演说,一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唤醒了沉睡的极端自由主义情绪。于是,继美国政府被维基揭秘搞得灰头土脸之后,突尼斯总统也亡命国外,就连美国30年来最爱的阿拉伯朋友穆巴拉克,在面对用互联网串联起来的人民时,也不得不黯然放弃权力。已经在30年统治生涯中躲过10多次暗杀的埃及总统,在埃及骚乱的第18天里,成为了阿拉伯独裁政权中倒下的第2块骨牌。

纳赛尔是“泛阿拉伯主义”的信奉者,他认为阿拉伯世界最终应该走向统一的大阿拉伯联邦。纳赛尔设想的大阿拉伯联邦是超越宗教的政教分离国体,只要是讲阿拉伯语的,不管什么民族,什么宗教信仰,都是大阿拉伯联邦的成员。要达到这个最终目标,纳赛尔计划分叁步走:第一步,把埃及建成一个富强的国家,成为阿拉伯联邦的基石;第二步,收回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主要是指巴勒斯坦);第叁步,建成统一的大阿拉伯联邦。

近代以来,埃及深受西方国家的影响,在教育上摒弃了传统伊斯兰神学教育后,西方教育体系被埃及统治者引入埃及,同时,大批派往欧洲的留学生,也加速了埃及教育改革的进程。到法鲁克王朝晚期,埃及已经基本确立了代议制,内阁制等政治制度,不能不说与埃及的近代教育有很大关系。到纳赛尔的“七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埃及共和国信奉“泛阿拉伯主义”以及政教分离的政策,在公立学校中禁止传授宗教神学,令伊斯兰教对埃及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少。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第一强国,它曾经是四次中东战争的发动者,带领阿拉伯世界围剿以色列。尤其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成果,为埃及赢得巨大声誉。但是,它更是阿拉伯世界第一个与以色列缔结和约的国家。虽然此举激起阿拉伯世界愤慨,可埃及毕竟是领头羊,没了它出头,整个中东的战火立即消失。为此,美国为了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不惜每年在埃及身上花大笔美援,仅在1990年海湾战争中,埃及就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减免埃及500亿美元外债中的255亿美元。

穆巴拉克在国内外政策上都持谨慎态度,特别是对宗教反对派,则视不同情况,有区别地交替使用宽容与分化瓦解、安抚与镇压的斗争策略,逐步削弱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影响。穆巴拉克不允许任何伊斯兰组织直接参加政治活动,但允许主张非暴力的“温和派”以间接方式参加政治活动,目的在于使“温和派”和“激进派”保持距离,从而有利于全力对付伊斯兰激进势力。但穆巴拉克政府的现代化政策及其对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政策调整都没有消除埃及社会发展与宗教势力的矛盾与冲突。

埃及、叙利亚、伊拉克、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苏丹和利比亚七个国家,先后宣布奉行阿拉伯社会主义。这些国家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例如:思想上,以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教义为基础;经济上,主张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并实现国民经济计划化;政治上,建立以中产阶级为社会基础和领导力量,农民、工人、士兵、知识分子和民族资本家的联盟,强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外交思想上,要求实现阿拉伯民族统一,反对帝国主义、反对种族主义和以色列复国。

联合国最近发表一份阿拉伯国家发展报告称,失业、贫穷和经济衰退是大部分阿拉伯国家面临的最大威胁。报告指出,2005年阿拉伯国家总体失业率高达14.4%,远高于同期全球6.3%的平均水平。特别是青壮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部分阿拉伯国家经济安全的最大威胁。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到2020年,阿拉伯国家需要创造5100万个新的工作机会,届时阿拉伯国家的青年失业率将为全球平均失业率的一倍。

埃及中央公众动员和统计局最近发表声明说,今年6月埃及城市通货膨胀率由5月份的19.7%升至20.2%,为近20年来的最高水平。报道说,世界范围内的日用品价格上涨是导致埃及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埃及财政和保险部长优素福?布特罗斯?加利此前曾表示,美国次贷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埃及通货膨胀率上升。近年来,不断上涨的物价加重了埃及普通居民的生活负担。为了抑制不断攀升的通胀率,埃及政府今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埃及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显示,埃及2009年第一季度的失业人口为234.6万,失业率达9.4%。埃及政府公布的2007-2008财年失业率为8.9%。

埃及腐败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行政缺乏透明度,以及某些政府工作人员个人丧失职业道德和操守。此外,政府部门在选拔干部时没有仔细甄别也是腐败现象滋生的原因之一。埃及现代的腐败现象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确切地说是在1974年,埃及社会由社会主义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很多人以前的价值观和思想倾向被彻底颠覆了。

埃及房地产市场近期出现了高档住宅价格飞涨的情形。在首都开罗的一些新区,公寓楼价格每平米达到了6000埃镑(约合7400元人民币);在市区一些传统的富人居住区内,住宅价格达到了每平米8000埃镑。而仅仅在一、两年前,这些地区的房价可能还不到现在的一半。如今这些地理位置优越、户型面积较大的高档住宅大多成为了富人们投资的“高地”。但对于月收入仅1000埃镑左右的埃及普通百姓而言,现在的房价显然有些难以承受。

开罗美国大学的社会学家阿明在13日出版的《埃及新闻报》上载文指出,埃及全国6500万人口可以分为3个阶层,第一个富裕阶层占人口总数的20%,但他们拥有的财富却占社会财富总量的55%。第二个阶层是中产阶层,这一阶层20%的人口占有了27%的社会财富,而剩下60%的人口构成了第三个低收入和贫困阶层,他们拥有的财富仅占18%。

1928年5月4日,穆巴拉克出生在埃及尼罗河三角洲曼努菲亚省卡法勒·米塞利赫村的一个普通穆斯林家庭。他的父亲曾是一家法院的小职员,后来任司法部监察员,母亲是一位纯朴的农民。穆巴拉克的童年是在棉花地里度过的。小时候他在家乡学习阿拉伯语基本知识和伊斯兰教义,6岁时就能够背诵《古兰经》。

1973年爆发了阿拉伯人引以为豪的“十月战争”(又称为“第四次中东战争”),它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显示了埃军的战斗力,洗雪了1967年的耻辱。穆巴拉克作为一名高级空军指挥官,在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自己的国家和军队立下了汗马功劳。

埃及自1952年推翻法鲁克封建王朝、成立共和国以来,迄今共产生过四位总统。第—位总统纳吉布任期很短,仅一年多即被解除总统职务;第二位总统纳赛尔,他是埃及共和国的实际奠基者。纳赛尔执政时,萨达特任第一副总统,在前者逝世后,后者即成为埃及第三位总统。第四位总统自然就是穆巴拉克了,而他的“接班人”地位,则是萨达特生前早已确定了的。

萨达特总统遇刺逝世后,执政的民族民主党政治局和人民议会立即一致提名副总统穆巴拉克为总统候选人;他还得到了埃及各政党和群众团体的广泛支持。1981年10月13日,埃及举行全国公民投票,穆巴拉克以98.46%的选票当选为埃及第四任总统,还兼任政府总理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1982年1月他辞去总理一职)。

2005年9月9日晚,埃及最高总统选举委员会主席马姆杜·马雷在记者招待会上正式宣布了选举结果,穆巴拉克获得了88.57%的选票,第五次当选埃及总统。美中不足的是,在这个7000万人的国度里,登记选民总数为3180多万,而投票率为23%,这也就意味着,只有640多万埃及选民支持现总统。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前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在接受《卫报》采访时严重警告称,“突尼斯式”的暴力行为在埃及是不可避免的,尽管GDp在快速增长,但大部分人口在过去20年中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下。据悉,巴拉迪很有可能取代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但他不希望自己的支持者参与暴力游行,他呼吁埃及进行一场经济与社会的改革。

在一些主要的阿拉伯国家,20岁出头、寻找工作的青年人数量的扩大持续到2010年左右。与1990年相比,在突尼斯,进入就业市场的就业者增加约30%;在埃及增长约50%。阿拉伯社会识字人口的迅速增多造成了有文化的年轻一代和很大程度上没文化的老一代之间的鸿沟,因此“知识和力量之间的分离”可能“会使政治系统处于紧张状态”。

伊斯兰教团体造就了伊斯兰的“市民社会”,它在范围和活跃性上相当于、超过、而且常常取代世俗文明社会中常见的脆弱体制。在埃及,1990年初伊斯兰教填补了政府留下的空白,给大量穷苦人民提供了卫生、福利、教育和其他服务。1992年开罗地震后,这些组织“几小时之内就出现在街头,分发食品和毛毯,而政府的救援工作却延迟了”。

自1979年《戴维营协议》签订后,美国每年都向埃及提供近20亿美元的军事、经济援助。在美国的外援榜上,埃及仅次于以色列排名第二。但2003年穆巴拉克不赞成美国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发动伊拉克战争,美国对埃及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在埃及扶植民主人士,同时指责穆巴拉克专权、栽赃、不公平,试图更深入地干涉埃及内政。

新华社报道称,由于不满政府腐败、物价上涨和失业率高等问题,当地居民25日开始在首都开罗、亚历山大和苏伊士等地游行抗议,与警察发生冲突。尼罗河不再静谧。埃及政府当夜即禁止国内用户访问推特服务器。路透社分析,“原因是人们通过它获得集会消息。”推特运营公司26日证实这一消息。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客户端在大规模人群中进行即时信息交流。微博的发展极为迅速,以最著名的微博twitter(推特)为例,2010年6月,每天约有6千五百万条信息发布,即每秒钟就有750条信息发布。

以目前微博的发展趋势,其参与和影响范围能够超越迄今其他网络应用,这是由以下特点决定的:1.进入门槛低;2.终端设备多样化;3.使用简单方便。

微博采用的是社会网络的传播形式。在社会网络传播中,每个人可以以自己为中心来形成一个群体,微博也同样侧重于以个人为原点来向周围扩展信息的传递范围,关系的维系和扩展则基于信息的传递而存在。

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预测,2010年底,中国互联网微博累计活跃注册账户数将突破6500万个,2011年中将突破1亿;2011年底、2012年底、2013年底,这一数字将分别有望突破1.5亿、2.8亿、4.6亿。

19世纪上半叶的开明君主玛哈穆德二世为近代土耳其的世俗化改革揭开了新的一页。他提出的关于奥斯曼国家及其政体改革的思想,具有了一种世俗的基础:人民。他发动的革新运动的最重要的方面,是奥斯曼国家思想的产生。这种国家是由各民族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民所组成,是以世俗原则为国家政权的基础,这与中世纪的伊斯兰帝国的概念形成对比。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于1923年10月29日,能征善战的凯末尔当选首位总统,并连任至1938年11月。凯末尔早年就深深感受到奥斯曼帝国的专制与腐朽,他对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有深入研究,并注意到工业革命和议会民主制度给欧美国家带来的巨变,于是结合土耳其的国情和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斗争实践,逐渐形成了立国与治国的思想体系,即共和、民族、民众、国家、世俗、改革“六大主义”。

凯末尔革命是背弃奥斯曼—伊斯兰传统,在文明取向上全面转向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在凯末尔看来,文明就是欧洲的文明。凯末尔世俗主义改革的革命性,或者说与此前世俗化改革的根本区别,在于政治合法性的切换。帝国合法性的源泉是伊斯兰教,凯末尔领导下土耳其共和国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其立论基础是西方的“主权在民”理论。

作为西方的一种政治制度,民主对于伊斯兰国家来说是舶来品。但与天主教、东正教文化和民主的关系相似,伊斯兰教传统政治文化的特殊性、嬗变的缓慢和长期性并非阻碍中东民主化的根本原因。伊斯兰教在中东民主化进程中同样只起到抑制变量的作用。

长期权威主义统治使中东伊斯兰国家没有真正意义的反对党,政治伊斯兰党派成为事实上的政治反对派。同时,民主依赖的市民社会在伊斯兰国家却是反民主的伊斯兰力量。

伊战后,美国把推动中东民主化作为其中东政策的核心,推出了旨在促进中东民主化的“大中东倡议”。同时,中东伊斯兰国家的自由主义者也利用有利的外部环境,向权威主义政权发起挑战,要求民主和自由。

伊朗是个政教合一、神权至上的国家,神权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支配地位。伊朗是个三权分立的总统制共和国,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也具有现代化的一面。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这种独具特色的制度确立于1979年伊朗革命后,在此之前,伊朗由巴列维王朝统治。伊朗伊斯兰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并最终建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原因是多方面的。

白宫当时希望用下调油价来遏制巴列维的野心。当时参与工作的还包括时任福特总统高级助手的拉姆斯菲尔德。但当时的国务卿基辛格警告,此举可能会促成伊朗“激进政权”出现。报告还说,基辛格曾提醒福特:“巴列维是一个粗暴、卑鄙的人。但他是我们真正的朋友。”

虽然政治上取得了独立,但30年来,轮番执政的伊朗保守派和改革派均未能取得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制裁和孤立政策下,伊朗经济至今仍然面对欠缺资金和科技、高通胀、财政负担过重等重重困难,经济自给自足30年以来一直是伊朗政府未达成的革命理想。

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整个旧伊朗军队体系都宣布效忠伊斯兰共和体制。为巩固伊斯兰政权,饱受前国王迫害的霍梅尼决定重组共和国军队。他对保皇派和有劣迹的旧军人进行了清洗,同时在国防军各级中设立了政治与意识形态部门,由穆斯林教士担任思想政治工作领导。

“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这是流传甚广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口号之一。从更广的历史角度来看,与其他伊斯兰国家一样,伊朗在1979年作出的选择,也在验证一个历史命题:伊斯兰教与现代化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可以预见,无论伊朗的道路是否行得通,伊斯兰世界探索复兴道路的努力都不会停止。

伊斯兰复兴运动在政治上的表现不如其在社会和文化上的表现普遍,但仍是20世纪最后25年穆斯林社会中唯一最重要的政治事态。

伊斯兰教复兴是70年代以来中东地区的普遍现象,阿富汗的原教旨主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通过对王朝时代现代化政策的批判而向传统文化的复归,它因迎合了大批普通人民的宗教情感和政治愿望而获得了强大的动力。

在伊拉克战争带来的诸多影响中,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战争的结果打破了海湾地区伊斯兰两大教派之间原来的势力结构关系。

旧体制崩溃后,最强力的势力只有两个:军队和伊斯兰运动。不独突尼斯为然,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存在这两个力量的角力:以军队为基础的世俗政权压制半地下的伊斯兰运动,这一幕在埃及、叙利亚和以前的伊拉克一再上演。到这里,突尼斯的命运就走完一个轮回,回到原点。这轮回并不必然,可以打断。

尼罗河永远奔流不息,乍一看——却象凝然不动。一望无际的河水倾泻奔流,是如此雄浑,又如此安详;可是只要稍微激怒,汹涌的水流便池沫飞溅,带着雄狮般的怒吼,掀起惊涛巨浪。——埃及诗人艾哈迈德·邵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