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古来稀——中新网

时间:2016-10-18 16:13:57

午茶的时候,朋友提起了一个现象,说,现在一般人都长寿了。以前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七、八十不算稀。

在座的不乏古来稀的朋友,的确身体都还是不错的。精神状态也不错。

人生有限。不管如何长寿,到底还是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我忽然想到:古人在晚年的时候,精神状态与现在的人有甚么不同呢?古代的人是不是特别对老年有消沉的情绪?

有这个想法,主要是忽然想到了李商隐的一首诗,一向以为是写晚年心境的,原来未必。诗是人们都熟悉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向来喜欢李商隐的诗。这回为了想确定他写的“向晚意不适”是不是写暮年心境,就查了一下,原来李商隐去世时只四十五岁(813-858),还没有到晚年,(太可惜,诗人不长寿)。那么,他写下来的“向晚意不适”,应该只是指黄昏的时候心中有些不快,不是说老年人的心境不适了。这样,弄清楚了一个问题。

原来,纪昀对这首诗有解释,说李商隐其实是忧时,在《评李义山诗集》中,说“百感苍茫,一时交集,谓之怨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这首诗诗题《乐游原》,乐游原是当时长安附近一片风景壮丽的高原,是仕女们喜欢登临玩赏的地方。可知李商隐那时觉得“意不适”,驱车去登的古原就是这个长安景点,希望美景纾缓一下他心头的感触。

他的感触不是叹年老了,是甚么感触呢?纪昀说他可能是“怨身世”,或者“忧时事”。与李商隐同时代的杜牧,也曾在离开长安去做湖州刺史的时候,写下了登乐游原的诗句,也有一种感慨:“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他当时要离开京城长安,在乐游原上望的倒不是巍巍的长安都城,而是“望昭陵”,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时期,是令人怀念的。杜牧在离开长安的时候登乐游原,望的不是当时的长安,而是怀念唐太宗的时期。李商隐的“意不适”,不是老年心境,那么大抵与杜牧一样,也是在为时事的感触。那时是晚唐衰世,李商隐与杜牧的心境大致一样,在登古原的时候,眺望远处,想到的也是衰世晚唐,于是“意不适”了。这时夕阳的景色也是美的,但是,正如最美好的盛世已过,此刻是令人叹一句“近黄昏”的时候了。

诗人的心怀不只在想自己,是在想到更广阔的社会,社会在衰落,令诗人嗟喟。“辜负凌云百丈材,一生襟抱未曾开”,(另一诗人崔珏句)。心境广阔的诗篇,才能得到千百年读者的共鸣。

话头再说回来,李商隐这首诗,不是写个人的意不适,有没有其它诗人写到老年呢?最容易想到的句是“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心境却是比较平静的:七十了,人生来到七十,自古稀有,不容易呢。这是杜甫的名句。上下句是:“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他老先生还是常举杯饮酒呢。

很好,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诗句,基调是乐观的。人生七十了,古来稀有了。不必为老年叹息,到哪里去,都愉快地举杯饮一盏吧。杜甫的“人生七十古来稀”,原来不是一声叹息。

(摘自香港《文汇报》 文/吴羊璧)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