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老师呼吁:别误会了练武的孩子

时间:2016-12-20 03:57:24

本期策划 王琪鹏

为了不让孩子受欺负,家长们可谓煞费苦心,寻找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其中,“学武防身”的观点甚嚣尘上,一些家长纷纷给孩子报散打班、跆拳道班等。

学习武术,真的能对校园暴力说“不”吗?

学武术的孩子脾气好

一有校园暴力事件发生,武术兴趣班就会有所升温,这似乎成了一个“规律”。有的家长信奉“以暴制暴”的逻辑:让孩子去学武术,等将来一旦受了欺负,就有资本大声说“不”了。

为了能“打回去”而学习武术,让不少武术老师感觉就像架在火上烤。在丰台开设武馆11年的李旻福就是其中一位。“练武就可以对校园暴力说不?”李旻福认为,这样学武,首先动机就不对。

在李旻福的武馆学习的孩子大都是小学生,也有幼儿园的孩子。在他看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打架正常,打完架又和好了也正常,“没有隔夜仇”。让他惊诧的,是进行精神或身体伤害的校园暴力。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打闹了,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他认为,现在家长对孩子的呵护普遍到了溺爱的程度。当问题出现之后,首先认为都是别的孩子惹事,自家孩子没错。这种心态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而家长的“以暴制暴”逻辑,让他更为费解。“谁能打谁就是老大,这不就成古惑仔了吗?”事实上,真正练武的孩子,并没有多少脾气暴躁的。“练武能给孩子一个正确、安全的宣泄,不良的情绪都通过踢沙袋、对战训练中宣泄出去了,所以武馆里连争吵都很少见。”

反而,练武的孩子都比较“有规矩”。除了教练盯得紧的原因之外,武术散打、跆拳道这些项目中,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在里面,培养孩子的规矩意识。

学武术的孩子守规矩

在习武之人看来,“规矩”,是一种仪式性的动作,或者礼仪。比如“抱拳”,就是这样一种规矩。李旻福介绍,一般的武馆在上课时,孩子们首先都要向国旗行礼。学跆拳道是向国旗鞠躬,学武术散打则是把右手放在胸口上行注目礼。

再比如握手,是左手托右手手肘,表示尊敬。坐,是盘膝而坐,膝盖冲外,这样一是姿势比较端正,“坐如钟”,另外还能保护脚部不会被意外踩伤。在李旻福开设的一门名为“传统兵器格斗”的特色课程中,就连传递器械都有规矩。“传递东西一定是用双手,比如说传递一把剑,剑柄要朝着对方右手一侧,对方也是要双手接。”他介绍,这个小细节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剑柄之所以朝着对方右手,是为了方便对方“拔剑”,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和信任。

有了这些含义在里面,学习武术,第一件事就是守规矩。因而在各个武馆里,欺负同学的情况很少见。李旻福说,在他的武馆里如果发现有大同学欺负小同学的事情,首先就会让他向被欺负的同学道歉,然后进行“惩罚”,就是做一些力量型、耐力型的训练,让学员认识到错误。如果是学员在外面打架,一经发现,他就会联系学员的家长或者老师告知此事,甚至劝其退学。

李旻福介绍,在武馆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一幕:在跆拳道课上,有的小学员腰带系得不牢,腰带开了,不用教练去说,大一点的孩子就会主动给小一点的孩子系腰带。这种照顾,自然也是潜移默化的。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自然也会成为让周围的人感觉很舒服的人。

学武术不是为了打架

11年来,李旻福教出了数十个北京市冠军。可很多人想不到的是,他教导孩子们,遇到危险首先要呼救、逃跑,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了,要选择退让。可无论是跑,还是退,都和家长的心理预期存在着不小差距。

有一件事让李旻福哭笑不得。家长经常问他:“功夫”练成了,能一个打几个?这样的问题回答起来有些尴尬,却是家长们问得最多的。他无奈地说,家长们大概是想问学习武术会有什么样的实用效果,却常常用“一个打几个”这样的形容来衡量。

“说练武是为了强身健体,就有些太空泛了。其实练武有三个功能,修身、防身、健身。”防身,是不到万不得已才能体现的功能,而且对于5到12岁的孩子来说并不现实。但到了家长这里,“防身”就成了练武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家长希望孩子习武能够“防身”,孩子本身却没有这个意识,而且也没有这个能力。

李旻福说,对于孩子来说,如果非要强调“防身”效果,那就是别人打你时,能迅速做出格挡动作,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个“格挡”,是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反应速度,知难而退。这个动作的功能,不是和要对方打成一团,更不是为了把对方制伏。

相比之下,有的家长给孩子报班是为了让孩子减肥,或者是为了让孩子能多活动活动,这样的心态更值得赞赏。他介绍,一般而言,学武术的女孩比较少。跆拳道也许能吸引一部分女孩,而学习散打的女孩更是凤毛麟角。不过这些女孩报班的动机没有那么多“杂念”,就是兴趣。

学武术学到的

不仅是“功夫”

由于课业压力的原因,目前在全市各个武术班学习武术的孩子,大都是5到12岁的孩子,即“K12”阶段。“K12”的孩子又分三个阶段,巧合的是,这三个阶段的孩子在武术比赛中也分为甲乙丙三个组。

“一二年级的孩子和幼儿园的孩子差不多,喜欢模仿;三四年级的孩子则处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转变阶段,对武术动作开始有了理解;五六年级的孩子虽然是高年级,是从幼儿到青少年转变的阶段,团队协作配合意识也比较强,但跟中学生比起来还是有区别。”简单来说,处于这个年龄段的,毕竟都是孩子。

和在学校里的同学们相比,武术班上的孩子们更加和谐。这是因为,习武不是件轻松的事,通过习武,学员之间都能体会到其中的困难,所以彼此之间很少会产生摩擦。李旻福说,这种感情就像战友、运动员之间的感情。对于专业的武术选手而言更是如此,从区里的比赛到全国大赛,是艰难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开阔眼界的过程,眼界越来越广,心胸越来越宽,而求胜的心态却越来越执着。

在他看来,对于所谓的“校园暴力”、“校园欺凌”如果处理不得当,欺负和被欺负的孩子都会成为受害者。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应该加强家长与学生、老师与学生、老师和家长的沟通,让孩子在心理上能够得到疏导。

他认为,练武带给孩子最大的财富就是宠辱不惊。一开始学习武术时,孩子们都像春游一样,蹦蹦跳跳。但学得时间越长,孩子们就越能安静下来。这就是习武后的变化。

本报记者 王琪鹏 文并摄 J219

许昌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