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林俊德院士:科研论文发表在罗布泊核试验场

时间:2016-08-19 17:01:18

生命中的最后3天,林俊德让人把办公桌搬进病房,争分夺秒地整理科研资料(2012年5月31日摄)。总装备部供图

在林俊德家里,林俊德的妻子黄建琴打开一个帆布箱子,笔者看到,里面盛满了林俊德的各种荣誉证书和奖章:

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两项,军队科技进步奖27项;

1978年被国防科委表彰为先进科技工作者标兵;1990年被国家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参加团中央 奋斗者的足迹 知识分子报告团,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两次

这些证书和奖章记载了林俊德的辉煌和荣耀,但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他一生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 ,更多的科研论文,发表在罗布泊核试验场;更多的科研成果,融进了高耸的蘑菇云和奔腾的地火中。

探寻林俊德的科技人生,同事们评价:林院士的人生就像激光,方向性强,目光如炬,一生执着创新;能量集中,深钻细研一生求真求实;单色性好,排除干扰一生固守本色。

搞科研要走一步看三步

林俊德说: 科研的核心是创新,搞科学就是搞创造。

从原子弹到氢弹、从大气层到地下,核试验任务多次转型;从技术员到室主任、从科技委副主任到总工程师、从普通科技人员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的角色多次变换,但他敏锐的目光始终盯着科技前沿,思考的重点始终聚焦爆炸力学。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夕,年仅25岁的林俊德受命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机测仪器。

冲击波测量是确定核武器效应和核爆炸当量的重要手段。这种仪器是什么样子,从领导到专家,当时谁也不知道。林俊德鼓励项目组的同志说,科学的东西谁都可以掌握,只要迷进去,开了窍,没有干不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