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注机构养老乱象:莫让放心变担心

时间:2017-01-21 03:55:46

王奶奶的子女都在国外,身边没人照顾。别人劝她找家养老机构,她看了几处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之际,一家养老院的销售人员打来电话,劝她马上签合同,说就剩最后一间房了。王奶奶稀里糊涂地签了约,支付了10万余元的押金和首年房费。老人交完钱仔细一想,又打了退堂鼓:“地方太远了,交通不便,打车来回一趟要300多元,想见亲朋好友可就难了。”但按照合同,如果毁约,即使一天没住,也要扣一大笔钱。合同毕竟是自己签的,老人越想越憋屈。

李老伯的经历则更为蹊跷。他被忽悠着签了一份入住北京市某区民政局养老院的合同,并交了4.5万元的入住费。回家仔细看合同,原来这笔钱只是购买“入住证”的费用,如果入住养老院还要另行缴费。合同中还约定了3天的“犹豫期”,过了3天毁约就扣除所支付全款35%的违约金。李老伯还发现,合同签章是该养老院院长以个人名义注册的一家私营企业,与民政局养老院毫无关系!

数据显示,从2015到2035年,中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18亿,占比29%。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即每3人中就会有一名老年人。养老问题,已成为每个家庭的一大难题,是全社会不能回避的严峻挑战。

目前,中国大中城市“一床难求”、养老设施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市场供需严重失衡。为此,国家出台很多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并在用地、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随着资本大量涌入,养老模式逐渐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养老院”养老,会员候鸟式养老、保险分红养老、以房养老等新模式层出不穷。

然而,在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如果相关监管不到位,不良商家会用各种障眼法坑害“求床若渴”的老年人。

比如,不少房企声称转型养老产业,其实是为了消化库存。以京津冀为例,去年至今,出现了不少养老社区进行“返租销售”的违规现象。即业主将所购房屋返租给开发商,再交给第三方公司运营。由于此类销售模式难以保障业主的基本权益,一旦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维权将十分困难。

再如,很多养老机构推出“办会员卡、可到三亚等地候鸟式养生”的服务模式,入会费用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可结果呢,要么机构卷款玩失踪,要么服务内容、质量与承诺相去甚远,上当的老人叫苦不迭、求助无门。

面对居民养老难题,政府引入资本活水、下放审批权限,放手“放”得很及时。但我们绝不要一个乱象丛生的养老市场,绝不能让老人一辈子的血汗钱被坑被骗,让他们在委屈苦闷中走入黄昏。

针对当下养老市场的混乱现状,应该规范养老机构签约流程与合同条款,规定无监护人签字确认合同无效等,废止“犹豫期”等霸王条款;通过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允许养老行业协会每年公布合格与不合格机构名录,责令不合格机构关停整改,不合格机构负责人终身禁业等。此外,还应规范“会员制”养老,防止其沦为变相的非法集资,增设投诉举报热线,畅通投诉渠道……

你我都会老去。对养老市场的弊端、难题,谁都不该置身事外。为这个市场打好基础、夯实四梁八柱,不仅是为了今天的老人们,更是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许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