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女士的儿子尧尧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对于现在孩子们普遍爱玩手机游戏,周女士始终抱着每天只要不超一小时、玩游戏还能调节紧张学习的态度。不过,最近她突然发现,自己的银行账户总是显示异常,仔细一查吓了一跳:从去年12月26日到本月3日,短短9天时间里,她的支付宝账户消费了一万八千多元,这些钱全部汇入了一家游戏公司账户。追问之下,原来,大额账单的始作俑者竟是儿子尧尧。
周女士说,她是1月5日才发现异常的。因为自己的信用卡绑定了一张借记卡,每月是可以自动还款的,但最近,周女士总接到“账户余额不足,还款失败”的短信。
“我在银行上班,工作比较忙,当时并未在意。”后来,闲暇时想起这件事,周女士特意登录网上银行,还顺便把手里的另外3张信用卡一并进行了查看。这一查可不要紧,一张绑定支付宝的信用卡账单中,支付明细足足有5页!算下来,总共近40笔消费。这些消费中,单笔596元的支出占了多数。
“我看着电脑,一页一页往下翻,当时觉得头发根儿都炸起来了。”周女士注意到,这些钱都是汇入一家“东莞信怡电子有限公司”的账户。这些钱是谁花的?又支付了什么东西?在家里问了一圈,最终,儿子尧尧承认,这是他玩游戏时充值花的钱。
尧尧玩的这款手机游戏名为“恐龙神奇宝贝”。据周女士说,这是她手机里自带的一款游戏,她一直以为游戏是免费的,所以,每次孩子玩的时候也未太留意。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这是一款模拟养成类游戏,通过随机任务,玩家将化身公益环保使者,在游戏内拯救并保护恐龙,为它们建立家园。游戏操作简单,玩法丰富,可玩性极高。
尧尧说,他确实给游戏进行过多次充值,充值越多,能买的恐龙就越多。因为妈妈的QQ、微信密码都一样,所以,他很轻松地就试出了支付宝的密码。周女士虽然感到非常震惊,但她并未过分苛责儿子。只是教育他,这么多钱都需要由妈妈还给银行。
游戏厂家:充值不能退
周女士说,显然,儿子对钱还没有什么概念,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有多严重,但是,在得知即便把自己这么多年攒下的压岁钱都拿出来,也不够偿还账单后,他表示出了歉意,“现在会主动帮着大人干点活儿”。
周女士认为,作为家长,她确实有一定责任,没有看管到位,但游戏厂家也应承担相应责任,毕竟,这些游戏的受众都是以未成年人居多。
昨天,记者联系了游戏厂家。工作人员表示,支付宝在支付过程中需要输入密码,这个环节是付款人的自主行为,不存在操作失误,所以,这些钱不能退回。
律师说法:维权取证很难
记者搜索发现,盗用父母支付宝、银行卡充值游戏的“熊孩子”还真不少。但能把损失追回的家庭却是少数。一些手机安全专家建议家长,最好能设置访问限制或是指纹支付的功能,避免孩子误操作。
对于周女士的遭遇,北京汇源律师事务所律师魏晓东认为,要分两种情况分析。第一种情况,家长有证据证明是未成年人使用手机进行的付款操作,这种情况下,儿童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他们所作出的民事行为无效,付款行为属于无效行为,厂商应当退款。但是,家长作为监护人将手机交给儿童使用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具体比例由法院确定。第二种情况就是,家长无法证明手机是未成年人使用,那么这个手机对应的付款操作就是有效的民事行为,不能退款。
但第二种情况取证过程很难。魏晓东认为,即便能证明,家长也有责任,儿童持有手机不需要家长参与就可以操作付款,说明家长对于手机设置缺乏保护,这是家长的主动行为,要为此承担法律责任。在国外,这种事情退款也并非普遍现象,即便最终争取后可以退款,也是按特例处理。
本报记者 刘琳 J015
许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