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0日,三沙市永兴岛,“三沙1号”在运送完补给之后返航,留在岛上的工作人员远眺舰船,由于船期受海浪影响很大,每次上岛的工作人员都无法确认自己下岛回家的日期。
三沙市是中国领土最南端的地级市,也是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城市。
三沙市下辖西沙、中沙、南沙诸群岛,涉及岛屿面积1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它是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城市。
截至2015年,三沙市管辖4个行政管理区、10个社区,常住人口2500余人,户籍人口448人。
2016年12月20日,三沙市永兴岛,岛上的渔民开起了理发店,给岛上的工作人员、官兵和渔民服务。
2016年12月22日,从海口市美兰机场起飞的一架民航客机降落三沙市永兴军民合用机场,标志着永兴机场民航公务包机航班成功首航。
2016年12月20日,三沙市永兴岛,三沙市气象局正在扩建,扩建的施工工人来自全国各地。
有钱也买不到的船票
受海上风浪影响,“三沙1号”补给船已经缓航9天,344公里外的永兴岛急需新鲜食物。
2016年12月19日下午2点,海南文昌清澜港三沙码头开始忙碌起来,满载物资的箱式货车、卡车、邮政车和客运车整齐排列,停靠在“三沙1号”的舱门甲板前。
货车司机和码头管理人员认真做着最后清点:军民粮米、水果蔬菜、绿植鲜花、发电机、邮政包裹、医用器材,还有一些帮朋友捎带的日用品。
2016年12月20日,三沙市赵诉岛渔民村内,岛上的渔民在自家的门前晒鱿鱼。
刘师傅负责装载发电机车辆的运送,这是他第一次出海前往三沙,他反复整理着车窗前的同行者,注视着面前这艘生命补给船,想到即将把车驶入船舱,兴奋不已。
下午4点半,26辆物资车辆装载完毕。码头一侧的临时安检点早已聚满了等待登船的人员。
这是一张没有价格的船票。“三沙1号”副船长宋伟仔细核对乘客证件,发放船票。此行395个乘客中主要为前去永兴岛的工作人员:驻地公务员、建筑工人、餐饮服务人员和军人家属等。加上71名船员,“三沙1号”可容纳500多人住宿。
2015年1月5日首航以来,“三沙1号”即将迎来2周年纪念。截至19日航次,“三沙1号”总计开航106航次,运输车辆4700多辆,运送人员64000多人,运送货物44000多吨,为岛上供淡水23000多吨,供油2000多吨。三沙设市以来,“琼沙三号”轮和“三沙1号”船共航行两百多个航次,运送人员上下岛十万多人次。
下午6点,“三沙1号”汽笛声响起,缓缓驶向入海口。乘客们站在七层甲板上拍照留念,次日日出之后,将抵达三沙永兴岛。
2016年12月20日,三沙市永兴岛永兴社区,社区居委会主任正在更换新的国旗。
军民融合的袖珍城市——永兴岛
经过13个小时航程,“三沙1号”抵达三沙市政府所在地——永兴岛。
三沙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通过补给船运送,建市四周年以来,三沙也经历着巨大变化。
2016年12月19日,“三沙1号”的乘客向记者展示船票。
曾经只有几座平板房的北京路,如今已经装上红绿灯,政府大楼、学校、医院、银行、邮政、餐饮理发店等应有尽有。面向岛上居民和工作人员子女开放的永兴学校,目前共有8名老师,29名学生。
永兴岛的常住渔民居住在南北村庄,居所仍采用木条和防雨布搭建。除了出海打鱼,居民家门口还有小块菜地种植蔬菜,他们还开起了小商铺和餐馆,供工人和军人们改善伙食。
午后,邻居围坐在一起吃水果、聊天逗狗、小孩子在屋前的吊床上午睡,毗邻大海的居民平日生活非常闲适。65岁的林爷爷是文昌清澜港人,在三沙生活了19年,他回忆起曾经岛上台风天无水无食的艰苦生活,感叹如今生活和交通的便利。到2017年,村民们就可以免费搬进渔民定居住宅楼房。
2016年12月21日,三沙市永兴岛渔民村内,在岛上生活了15年的林大爷正在整理自己的渔网,为出海打鱼做准备。
永兴岛是军民共用的特殊岛屿,军民共建保鲜库库容375立方米,可将食品保鲜期延长15至20天。遇到台风季节,也可以作为永兴岛军民生活补给的一个重要保障设施。当地的地下水盐分极高,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洗澡、洗衣服等,长期取用岛水会对珊瑚礁地质结构造成破坏。经过不断改善,永兴岛目前每天可产淡化海水1800吨,应急物资储备配备中心冷库储量达175吨,可维持永兴岛700人两个月的生活所需。
此外,永兴岛污水处理厂和垃圾转运站投入使用,实现了全岛污水循环利用和达标排放。
这个袖珍城市的功能在不断完善,神秘的三沙也准备着向世界展示更完美的面貌。
摄影/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采写/新京报记者 程媛媛
许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