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1月7日电 题:中国援坦桑尼亚儿科女医生的“责”与“愧”
作者 王娇妮 李成修
“每天都在履行解除患者痛苦的责任,同时也对家人心怀愧疚。”第24批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员矫晓玲7日通过电话接受记者采访时用“责任”与“愧疚”两个词叙述了她的“援非”生活。
2015年8月,烟台毓璜顶医院的儿科医生矫晓玲来到坦桑尼亚多多马市的一所医院,负责儿科诊断等。
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刚到坦桑尼亚的矫晓玲还是被当地的医疗条件惊呆了。“全医院只有1台超声机和1台X线机,只能做基本的血液检查,血常规要2至3天才能出结果。”矫晓玲说,当地的医疗设备与药品十分短缺,她所在的儿科仅有4至5种抗生素药物,患儿多的时候,要两三人躺在一张床上。
不仅医疗条件落后,当地医生刚开始不信任矫晓玲的诊断。“我诊断的一个孩子可能患有乳儿肝炎综合征或胆道闭锁,应做进一步检查,但当地医生坚持只让孩子做光疗,后来孩子因腹胀再次入院已无力回天了。”矫晓玲说,这类事件的发生令她非常无奈。
矫晓玲在工作。(资料图) 严毓 摄为取得当地医生的信任,帮患者解除痛苦,矫晓玲在缺少检查设备的情况下,用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诊断病情,拯救了许多重症患者。她还手把手教当地医生如何做检查、诊断等。渐渐地,当地医生开始佩服她的医术,对中国医疗队医生也越来越尊敬。
矫晓玲在工作中发现,坦桑尼亚的很多居民都没有保健意识,营养不良的孩子比例较高。她每次遇到产妇,都耐心地指导她们哺乳、教她们如何观察宝宝生长发育等。
“我的任期只有两年,真正能帮助坦桑尼亚孩子们的还是当地的医生。”矫晓玲说,他们耐心地给当地医护人员传递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如今许多治疗、护理方法已有了明显改善,并越来越规范。
坦桑尼亚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疟疾、结核、伤寒、黄热病等传染病发病率极高。矫晓玲告诉记者,援坦医生也随时受到各种疾病的威胁,一名队友刚来就患上了疟疾和伤寒。
没有超市,没有商场,晚上甚至连路灯也没有,矫晓玲和队员们下班后基本就在10多个平方米的屋里或院子里活动。尽管可以通过网络与家人联系,但当地信号特别差,常常多日都无法联系。
谈到家人,矫晓玲非常愧疚。到坦桑尼亚前,她将女儿这两年春夏秋冬的衣服都买齐了。这一年多来,丈夫一个人担起了照顾女儿和双方父母的责任。尤其是女儿中考前,矫晓玲连句鼓励的话都没敢说,害怕给孩子增加压力。
矫晓玲说自己非常想念女儿,但作为一名医生,眼下最重要的是担起救助非洲儿童的职责,希望将援助任务完成好。
1968年山东派出首批援坦医疗队,49年间一批批援坦医生不断接力,每批服务2年,目前已派出24批赴坦桑尼亚援助医疗队。(完)
许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