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淅川近20亿元的“移土培肥”工程肥了谁?

时间:2017-01-05 03:59:35

在“移土培肥”项目中,要求在丹江口库区淹没线170米以下优质耕地的耕作层取土壤20~50厘米,但施工队不按要求,深挖取土点,集中取土现象十分严重。胡小峰 摄

总投资19.94亿元的“移土培肥”惠民工程,本意是为了保障南水北调工程移民生活质量和提升库区生态环境,但在实施过程中却走了样:“移土挖深坑,培肥又埋到坑里去”。一项惠民工程却成了一些人套取国家资金的“唐僧肉”——这是记者日前在南水北调工程渠首所在地河南淅川县采访了解到的情况。

面对当地“移土培肥”项目乱象,当地群众更是发出了质疑:“移土培肥究竟肥了谁?”

不按要求深挖取土点

在淅川县,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落地实施,丹江口库区172米水位线以上,7万多留置群众人均耕地已不足0.5亩,而且大部分是山岗梯田和山坡薄地。

为抢救保护不可再生的耕作层土壤资源,妥善解决库区留置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2013年,淅川县“移土培肥”项目正式获得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批复。

公开资料显示,总投资19.94亿元的淅川县“移土培肥”项目,建设规模为52.57万亩,其中移土培肥取土区8.58万亩,配套土地整治区43.99万亩。所谓的“移土培肥”,即在丹江口库区将淹没线170米以下优质耕地的耕作层取土壤20~50厘米,剥离转移到172米以上瘠薄耕地上进行覆土培肥。

“按照工程要求,‘移土培肥’工程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移土,第二步是培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相关专家告诉记者,关键一步是要取到合格的、高质量的优质耕地的耕作层土壤。工程实施后,可以把“跑水、跑土、跑肥”的荒坡地变成“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

而记者在对淅川县“移土培肥”一期工程(即移土)59个取土点随机走访时发现,施工队在移土环节图省事,不按要求、深挖取土点、集中取土现象十分严重。

“在我们这里施工的工程队都是在河滩的‘土包子’上取的土。”淅川县香花镇杜寨村的老方是个种地的“老把式”,他告诉记者,当时抢土时河滩被挖出了不少大坑,“移来的土以后根本没法种庄稼,都是这些搞工程的在骗国家的钱。”

而在淅川县盛湾镇单岗东南1公里的库区边,该村一刘姓村民指着一个大坑称,这就是当年移土的时候工程队挖土方的地方。“之前我们测量过大坑长约1000米,宽约40米,高约3.5米。如今坑内积水约1米深,可以弄个大鱼塘了。”

培肥面积严重缩水

据淅川县当地村民反映,除了不按要求、深挖取土点以外,这个惠民项目的实际培肥面积也大大缩水。

在淅川县滔河乡陈家湾村,记者看到,很多建筑垃圾和水泥块,至今还堆在地边。而旁边就是不长庄稼的石子地,没有任何培过土的痕迹。

“这样没有培肥的地在该村占1/3还要多。”陈家湾另一位陈姓村民告诉记者,村里不少坡地不仅没有按上面要求改造成梯田,甚至连土都没有培。

而在该县香花镇方湾大石子岗,记者看到乡村公路路边的一个大坑堆满了新培的土,而周边本来该培的几十亩的石子地却没有培过土的迹象。

据该村一方姓村民介绍,这个坑是以前人们盖房子和修乡村公路起土留下的,前几天工程队过来刚把堆放在地里两年多的土都填到了坑里。

淅川县的一名干部说,因为取土量大而且培肥面积大,涉及的财政资金多,这个惠民项目成了众人争抢的“香饽饽”,近20亿元的工程被层层转包后,实际质量堪忧,不可能像预期的那样增产增收。

一期工程顺利通过县市两级验收

尽管乱象重重,但让人意外的是,“移土培肥”项目一期工程却顺利通过县市两级验收。

根据当地媒体的报道,截至2014年12月15日,一期工程取土、移土任务已全部完成,并已通过乡镇自验和县指挥部复验,正在上报省市进行验收。

公开材料显示,淅川县委2015年2月9日报送给南阳市委,淅川县“移土培肥”一期工程已于2015年2月中旬通过了南阳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组织的初步验收。

那么,淅川县“移土培肥”工程一期是如何顺利通过县市两级相关部门组织验收的呢?

“问题都存在。”淅川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移土培肥指挥部副指挥长聂俊会介绍说,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要求3个月就拿下,“这是出现问题比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项目一期是如何通过县市两级初步验收的,聂俊会表示,他是2016年5月才到指挥部的,对以前情况不是很清楚。目前,这个项目在整改阶段,已经作出整改报告,但还没有最终通过上面验收。如果验收不达标,将按照实际情况核减工程量,减少国家损失。

许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