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风”搅热中国南方小村庄 演绎知识改变命运故事

时间:2016-06-06 09:16:25

长沙6月4日电 题:“哈佛风”搅热中国南方小村庄 演绎知识改变命运励志故事

记者唐小晴

在6月的初夏季节,农民正忙着插秧、播种。但在湖南一个名叫宁乡县坝塘镇停钟新村的村庄里,一对农民夫妇则因远在美国哈佛求学的儿子走红忙着接待来访的记者和官员。

这对普通的夫妇名叫何必成、曾献华。美国东部时间5月26日,哈佛大学第365个毕业典礼日,他们的大儿子何江,成为首位登上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台的中国大陆学生。

何江用7分半钟,以《蜘蛛咬伤轶事》为题,讲述其被毒蜘蛛咬伤右手,母亲用民间火疗为他治伤的“中国故事”,反思科学技术成果传递到最基层、最边缘角落的重要性。

从偏远农村走向世界名校,何江“一讲成名”,成为中国人最励志的学习榜样。其名字连续一周成为新闻热搜词,更是引发关于当代“寒门是否难再出贵子”的探讨。

这股因中国农村学子搅热的“哈佛风”不仅炒热媒体,也炒热了何江出生、成长的这个小城镇。

今年28岁的何江出生中国典型的农民家庭,年幼家贫,父母文化不高。凭借优异成绩,“学霸”挤过高考独木桥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获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以全额奖学金成功申请哈佛生物系硕博连读。

隶属于湖南省会长沙市的宁乡是蒋琬、刘少奇、何叔衡、周光召等著名人物的故乡。何江家距宁乡县城约半小时车程。相较同村装饰豪华的独栋房屋,何家粉色的两层小楼略显陈旧,家具也极其简陋。

母亲曾献华说一口浓重的方言。她告诉记者,以前主要靠务工、务农支付孩子的学费。尽管辛苦,但夫妻始终坚信,农村学子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跳出“农门”。

“他从小就知道家庭困难,学习很自觉、不贪玩。”令曾献华难忘与心酸的是,为节约钱,何江经常穿凉鞋,一个书包缝缝补补背了六年。“他从小到大成绩都好,从不抱怨条件差。”说到此处,48岁的曾献华眼含泪水。

何江获得的荣誉证书。 唐小晴 摄何江获得的荣誉证书。 唐小晴 摄

何江高三班主任隆坤明对此印象深刻。“从不攀比、埋怨,恭敬有礼,常穿一双塑料凉鞋,似乎什么都看得开,总是笑眯眯的,学生都叫他‘佛祖’。”

隆坤明回忆,何江每天总是第一个进教室,晚自习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学楼。“他立志要读书改变家庭状况,能成为哈佛优秀毕业生,在情理之中。”

在何江的房间里,文学名著、诗词鉴赏、英文翻译等书籍随处可见,国家奖学金等荣誉证书达10余本。

尽管只有高中毕业的学历,但父亲何必成常教导孩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与妻子的鼓励温情式教育不同,他推崇严格教育,常用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为儿子“洗脑”。“何江学习执着,题目不解就不吃饭。”

何江登上哈佛演讲台、成为“网红”的励志故事,似乎也打破了曾经认为中国“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言论。

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始下滑,农村学生占比从三成跌至一成。

家庭困顿、教育资源和知识的匮乏,是掣肘中国农村学子跳出“农门”的因素。这些对何江而言亦不例外。

“大一的时候,学校要求我们学C++语言编程。以前在乡下不懂电脑,在同学面前就有自卑感。”远在美国的何江在微信中说,乡村贫穷家庭给予孩子的教育资源较少,但这不是限制一个人成功的绝对因素。

在他看来,“寒门难再出贵子”是伪概念。“在哈佛,也有不少从农村来的学生。想要走出农村,只有加倍努力。”

何江就读的宁乡县一中是湖南省首批省级重点中学之一,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普遍比城镇学生勤奋,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但缺乏自信。”宁乡县一中校长欧阳才说,何江的成长之路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很好地诠释了知识改变命运,给寒门学子带来鼓励和希望。

在演讲中,何江也谈及了知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不平等分配的思考。他说,世界各地,经常看到类似的由贫穷、疾病和自然匮乏导致的科学知识传播的受阻。我们的社会也应当明白知识的平衡分布是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一步,这需要我们努力来实现。

“如果我们努力了,一个在中国农村的青少年被毒蜘蛛咬了,就不用再火疗,而是去见医生了。”何江如是结束演讲。(完)

许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