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交易平台化执法当零容忍

时间:2016-12-15 06:32:55

近日,有记者在网上只花费700元就买到了同事的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等信息。更可怕的是,竟然有第三方软件为这样的服务提供担保,整个交易已跃升到了平台化的地步。

随着互联网进入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甚至个人隐私的保护,已越来越成为很多人忧心的问题。尽管专门性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尚不存在,不过,今天的个人信息保护难题,在法治领域更多还是个执法问题。因为不管出台了多少法律,最终都要由具体的人来执行。职能部门的执法力度,也就是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以记者的调查来说,涉及的个人信息买卖“平台”已明显触犯法律,其买卖“市场”的背后还涉嫌多重犯罪。

如果一个有效的违法犯罪发现机制缺乏,严格执法也就无从谈起。在这一点上,执法者真的要像“狗仔”盯明星丑闻一样盯紧个人信息违法者;执法者也需要一点“创业者”精神,结合公民信息保护的特点,向科技要效率,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互联网前沿技术,及时发现、打击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这才是执法部门的专业性体现。

当媒体已经报道之后,有关方面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顺藤摸瓜去追查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如开房信息、手机通话记录等均存储于相关政府部门或大型企业之中,这些信息何以泄露,是有“内鬼”还是被黑客攻破,都需要认真对待,依法调查、追责。

许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