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神”吴凤

时间:2016-11-08 17:11:38

走在平和的大地上,说起历史人物,必然要说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从平和过台湾的“阿里山神”吴凤。在台湾,吴凤更是大名鼎鼎的“阿里山神”。吴凤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呢?

“爱人甚于爱己,凭一片赤诚。化除种族积久冤仇,正符孙总理嘉言:不作大官,应作大事。

成仁即是成功,洒满腔热血。持续宇宙永恒生命,岂让郑延年伟绩:造福全岛,示范全民。”

这是国民党元老和平老人邵力子为台湾嘉义县的吴凤庙题所写的对联,也是对他的历史评价,这幅对联充分概括了“阿里山神”吴凤的传奇人生和所做贡献。

连横在《台湾通史》里有这样一段话:士有杀身成仁,大则为一国,次为一乡,又次则为友而死。若荆轲、聂政之徒,感恩知己,激愤舍生,亦足以振懦夫之气,成侠客之名,历百世而不泯也。呜呼,如吴凤者,则为汉族而死尔。迄今过阿里山者,莫不谈之啧啧。然则如凤者,汉族岂可少哉?顶礼而祝之,范金而祀之,而后可以报我先民之德也。这段话应被视为对吴凤最公正的评价。

关于“阿里山神”吴凤的事迹,史料这样记载:吴凤(1699-1769),字符辉,福建平和大溪壶嗣村人,五岁随父母渡台,后被尊称为“阿里山神”。壶嗣吴氏,自始祖吴文应于明洪武4年(1371)肇基至今639年,传丁26代,族人遍布全国。作为吴凤故里,家庙历经200多年,至今保持完好,现已被确认为省级保护文物。

从史料上看,吴凤的父亲吴珠不仅是个生意人,还懂得医术,渡台后住在诸罗大目根堡鹿麻庄(今嘉义县中埔乡),属阿里山地区。当时还很落后,意识形态尚未受到现代文明的启蒙,生活与生存方式以野居和野食为主,并以村寨结社形式存在。据载,阿里山地区当时有大小族社四十八社,每社数百人,由于彼此间缺少沟通,又处于原始野蛮阶段,互相间常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吴凤从小在当地长大,受父母亲影响,勤奋好学,仁宅心厚,治病救人,广施爱心,没有族群偏见,当地土著对他没有敌意,后来,清政府为推行“抚番”政策,任命吴凤为阿里山通事,吴凤不辱使命,勤于政事和沟通,很快受到了当地人的拥戴。

然而,由于落后和原始,当地族人每年要举行一次大型祭奠活动,叫“栗祭”,每次活动要用人头做贡品,通常这个时候,族人就要去杀一个其他族的人,用其人头做贡品。吴凤上任第一年,决心改掉这种恶俗,即力劝族人,可是,当地族长们说,我们平常很相信你,也愿听你的话,但这件事关系太大,如果不用人头,天神发怒,我们吃不消。

吴凤几次力劝无效后,最后达成协议:以牛代人,每隔一年再用人头以祭神,试图以拖待变。可是时间过得太快,很快就到第二年,族人又要来取人头,眼看再也推延不过,当时恰巧发生义军起义,死了不少人,吴凤急中生智,把那些死者首骨藏起来,每隔一年将一具人头给族人,可是,几年后首骨也用完了。当族人又派人索讨人头时,吴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严词相告,不许再妄杀无辜。族人被他感动,应允不再用人头祭神。可是,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横祸。乾隆三十四年,当地发生瘟疫,死了很多人,族人就以为是因没有人头祭神,导致神灵惩罚,于是气势汹汹要找吴凤算账,声言一定要再杀人以谢神。

吴凤知势不可止,好言相慰,并告诉他们:“明天一早,山中有一红衣帽的行人,你们可取他的头。但是有言在先,只准杀这个人,以后不准再杀人。”族人欢呼而去。族人走后,吴凤又告诉儿子,我们和当地人是朋友,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要永远做朋友,你们记住了。第二天早上,族人果然见山道上走来一穿红衣戴红帽的老者。于是,族人蜂起张弓射杀,取其首,这才愕然发现红衣者是通事吴凤。各社族人闻知,悲痛至极,号哭之声震撼山林。吴凤既殉职,众社酋长聚议,立誓从此戒除“栗祭”恶俗。

吴凤用自己的舍身成仁换取族人的觉醒,让各族人从此修睦并走上和好,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难怪族人会把他尊为“阿里山神”并奉祭在忠王祠,当然,这是史料上的真实记载。至于现在仍有少数当地人对吴凤心存有反感乃至拒绝,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涉及到本族人的尊严问题,他们认为吴凤的事迹有丑化族人之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个民族,最早的先民,也就是处于原始和落后阶段的先民,都有其愚昧和野蛮的历史。换言之,这并不是哪个民族的错误,而是人类进化的必然阶段。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也都是从原始和野蛮开始的,完全不必忌讳和回避,这就是历史,这也是人类的宿命。

其实,吴凤去世后,被尊为“阿里山神”,这就够了,这就足以说明一切。何况,在嘉庆年间,继任通事杨秘根据汉族同胞之愿,在今嘉义县中埔乡社口村立庙祷祀,称“阿里山忠王庙”。每年于吴凤忌日举行祭祀。此外,吴凤生前供职的阿里山一带,后取名为“吴凤乡”,还兴办起“吴凤中学”。嘉义火车站广场,雕塑吴凤铜像。蒋介石先生还为吴凤庙题“舍身成仁”匾额。吴凤墓至今保护完好,庄严肃穆。后人也为其墓题联曰:“秉浩然气,以救世心,为生民定命,立德立功同不朽。捐百年身,树千秋业,受万家尸祝,其人其事永流芳。”

(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文/卢一心)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许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