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八号发射

时间:2016-08-27 16:56:25

天宫二号将出厂 神九神十明年上下半年发射

神八 回家了,天宫一号正在太空默默地等待 神九 、 神十 的到来,而天宫一号的 妹妹 天宫二号也开始跃跃欲试。

神舟八号返回舱被运抵北京 21日将开舱

神舟八号返回舱19日被运抵北京,主着陆场区指挥部正式向飞船研制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交接返回舱。

神八回家 其参数决定神九是否载人

神舟八号 飞船返回舱19日上午运抵北京昌平火车站,主着陆场区指挥部正式向飞船研制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交接返回舱。经初步检查,返回舱外观良好,烧蚀情况正常。

入轨精度提高一个量级

要圆满完成空间交会对接,必须要确保飞船的入轨精度非常高。为此发射神舟八号的改进型长二F火箭提升了制导方式,采用迭代制导,将入轨精度提高了一个量级。[详细]

神八将减速会天宫

大家可能认为神八要对接天宫一号,必然得加速追上天宫,其实不然,神八将减低速度。如同长跑比赛中跑在最后的选手慢慢的就与跑在第一的选手碰上了,神八与天宫的距离会慢慢缩短。[详细]

至少对接两次

神八升空后将至少与天宫一号进行两次对接,因为多试验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数据,也才能为接下来的神九、神十对接做更好的准备。如果成功对接一次就返回,神八大约3到5天就可以回到地面。如果要保证成功对接两次,那么神八回到地面估计需要一星期的时间。[详细]

天宫一号 是试验性空间站

在 天宫一号 两年的设计寿命期内,我国将相继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分别与 天宫一号 完成空间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为建造空间实验室积累工程经验,为建造空间站奠定基础。

阅读全文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 空间实验室模型

试验性空间站和空间站之间主要存在六大区别:首先,试验性空间站在轨寿命通常低于5年,而其他空间站可达5至10年,或者更长;其次,试验性空间站的规模较小,对接口也少,没有扩展能力。而其他空间站至少有两个对接口,能同时对接载人运输器、货物运输器或专用实验舱;三是试验性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一次在轨时间较短,一般是几十天,而其他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一次在轨时间大多为百天以上;此外,试验性空间站上的燃料和消耗品原则上要一次带足,其他空间站则是用货运飞船定期进行多次补给 【详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为 三步走 :一是航天员上天;二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实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三是建立永久性空间站, 天宫一号 的发射就是在完成我国载人航天计划的第二步任务,并为完成第三步战略打下基础。【详细】

天宫一号 采用两舱结构

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长约9米、最大直径3.35米、重量约8.5吨,搭乘的载荷比神舟系列飞船大大提高。

阅读全文 天宫一号 内部构造 天宫一号由实验舱和资源舱组成

天宫一号 主体为短粗的圆柱形,采用两舱结构,分别是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本舱分为前锥段、圆柱段和后锥段;密封的前锥段和柱段为航天员短期驻留提供了在轨生活工作空间,可容纳3名航天员生活;后部非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设备。【详细】

资源舱则包括发动机和电源装置等,外部安置太阳翼,用于提供轨道与姿态控制、电力能源供应、热控环控。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使用折叠式的5片太阳能电池板,这是中国中低轨道航天器最复杂的太阳翼设计。【详细】

天宫一号 前后各有一个对接口。这两个对接口就是留给 神舟八号 和 神舟九号 飞船进行对接使用。【详细】

天宫一号将与神八、神九、神十飞船实现对接

天宫一号 试验目的很明确,即是突破无人交会对接技术。 精确交会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撤离返回 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为 天宫一号 定下的目标。

阅读全文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天宫一号与神舟飞船对接模拟图

天宫一号 目标飞行器升空入轨后,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发射的 神八 飞船将作为追踪飞行器,主动接近 天宫一号 并与之对接。 神八 肯定是无人对接,有人对接是 神九 还是 神十 ,主要看 神八 交会对接是否顺利。【详细】

天宫二号、天宫三号:2016年前后,我国将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前者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后者将主要完成验证再生生保关键技术试验、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还将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预计到2020年左右,一座重量为60吨级、设计使用寿命为10年的 中国造 大型空间站将出现在环地太空轨道上。【详细】

天宫发射打的是 有保证的仗

天宫一号发射进入倒计时,不少网友关心发射的可靠性:一个月前实践11号04星的发射失利,是否会对天宫一号产生不良影响?

阅读全文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天宫一号发射使用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有关专家表示,实践11号04星发射失利的原因现已查明:为相关机构连接部位失效,引发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二级姿态失稳导致。发射天宫一号所用的长二F火箭虽然和长征二号丙系出同门,但类似部件已做紧急改进,所以这次天宫的发射打的是 有保证的仗 。同时,从发射的时间窗口上看,也是好时机。【详细】

天宫一号 推迟发射证明中国航天并不急进:今年我国全年发射的航天器和卫星总数将达到20多颗,其中第9颗北斗导航卫星与 实践十一号02星 之间不足58小时的发射间隔,更刷新了我国最短发射间隔的纪录。实践11号04星的发射失利,引发一些外媒猜测,中国航天 任务过多 ,才造成发射失败。但我国专家认为,中国航天的快速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不存在所谓 急进 说法。【详细】

交会对接包含两大阶段,先是交会,然后才是对接。交会,是让两个航天器在预定的时间同时到达一个指定的地点聚集;对接是要使两个航天器结构上实现硬连接,完成信息传输总线、电源线和流体管线的连接。神八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过程大致为:

一、神舟八号在地面测控系统引导下,经过5次变轨,到达距离天宫一号后下方约52公里处,此后,切换到自主控制方式,依靠微波雷达、激光雷达、CCD光学成像敏感器导航,逐步靠近目标飞行器。

二、对接段从对接机构接触开始,包括捕获、缓冲、拉近、锁紧4个过程,最终实现两个航天器的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三、组合体飞行两周左右,择机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

四、之后两个飞行器再次分离,神舟八号返回舱返回地面,天宫一号变轨至高度约370公里的自主飞行轨道,转入长期运行管理,等待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交会对接。 [详细]

茫茫太空,要找到对接的目标,要让原本极高速运行的飞行器减速到每秒钟0.2米!并且两个飞行器之间,上下左右偏差不能超过18厘米!这对位置的控制,速度的控制,姿态的控制都是绝高的挑战。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8号飞船交会示意图 交会对接,就好比操控一根线在太空中穿过针眼

空间交会对接是举世公认的航天技术瓶颈,它涉及轨道设计、硬件交会对接设计、控制技术、从远距离到近距离的多次变轨,以及两个飞行器的通信体制和供电体制等诸多难点。截至目前,美俄等大国已经进行过300多次太空交会对接。其中俄罗斯有过15次失败经历,美国也有过几次失败。 [详情]

天宫与神八对接 对接不准可能导致飞船相撞

在空间运行的两个航天器对接非常复杂,需要两个航天器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对速度要接近零。就像地面的两辆急速飞驰的跑车,要让它们的距离必须一直保持在一米左右,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对接不准就可能发生 错过 和 撞击 等事故。 [详情]

俄罗斯进步M-M货运飞船伸出对接用的杆准备对接 目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了完整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欧洲和日本的转移飞行器在 国际空间站 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方面,分别得到了美国或俄罗斯的技术支持。欧洲自动转移飞行器的对接机构由俄罗斯提供,日本H-2转移飞行器的对接机构由美国提供。二者在飞行任务中均需要美国和俄罗斯的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支持。[详情]

 神舟 飞船与 天宫一号 对接示意图 对接有三大项挑战

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飞行的科技理论基础主要是轨道动力学和控制理论,但在工程上实现绝非易事。国外的成熟技术从来不卖给中国,我们只能从零开始。 这给从未涉足这一领域的中国航天人提出了三大挑战。[详情]

相比美、俄每次都需要发射两艘飞船进行一次对接,我国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与3艘飞船(神八、神九、神十)先后对接的 1+N 模式,减少了2次发射,显著降低了成本。

1+N 模式还一并解决了3个问题:

一、缩短了空间实验室的研制进程,天宫一号各项性能指标瞄准空间实验室研制,空间实验室将主要基于目标飞行器技术基础进行研制生产。

二、对空间站关键技术提前进行了验证和积累,天宫一号将试验空间站必需的关键单项技术,如控制技术、电源技术、推进剂贮箱技术等进行一定改进完善后,可直接用于中国未来的空间站上。

三、可在天宫一号上开展多项科学实验。 [详细]

中国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 重八吨,主体为短粗的圆柱形,前后各有一个对接口。采用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将与神舟八号对接。[详细]

俄罗斯-前苏联 礼炮一号 礼炮1号是俄罗斯(前苏联)首个太空站,1971年4月19日发射升空,长度是20米,直经最大是4米,在轨道时的净重量是18,425公斤。礼炮号内有传送舱、主舱和两个辅助舱。安装了一个猎户座1号太空天文台。与联盟10号对接一次。1971年10月11日在大气层中被烧毁。[详细]

美国 天空实验室 天空实验室美国第一个环绕地球的试验性航天站,1973年5月14日发射,长36米,直径6.7米,重82吨。轨道高度约435公里,运行周期93分钟,倾角50度。由轨道工作舱、过渡舱、多用途对接舱、太阳望远镜和 阿波罗 飞船5部分组成。主要观测太阳和地球。还从事人类在失重状态下生理和心理上反应等各种科学研究工作。1979年7月坠落。[详细]

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于1993年由美国、俄罗斯、11个欧洲航天局成员国、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个国家联合建造,2010年完成建造任务转入全面使用阶段。2007年年底已在轨装配、运行的舱段有:美国的命运号试验舱、团结号节点舱-1、探索号气闸舱、部分桁架结构和太阳能电池阵,俄罗斯的曙光号多功能货舱、星辰号服务舱,欧洲的和谐号节点舱-2等。[详细]

天宫 升天 :载人航天

发射时间:天宫一号:2011年三季度;天宫二号、天宫三号:2015年前。

任务: 天宫一号 目标飞行器担负着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的重任。 天宫一号 和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将分别与2艘无人飞船神舟八号、神舟九号进行无人对接试验,发射5艘无人飞船进行载人对接试验和载人驻留实验。最后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中国空间站 天宫 。

计划时间:2020年前后。

嫦娥 探月 :载人登月

发射时间:嫦娥一号:2007年10月24日;嫦娥二号:2010年10月1日。

任务: 嫦娥工程 大致分三个阶段,首先发射环绕月球卫星,深入了解月球;接着发射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进行实地探测;最后送机器人上月球,建立观测站,实地实验采样并返回地球,为载人登月及月球基地选址做准备。

计划时间:嫦娥工程是2003年3月1日正式启动的,整个计划大概需要二十年。[详细]

北斗 导航 :全球定位

发射时间:2000年10月31日-2020年

任务: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计划部署35颗卫星,其中包括27颗中高度圆轨道卫星,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套系统提供定位精度为10米的民用开放服务以及更安全精确的军用和授权服务。

计划时间:从2000年10月31日发射第一颗北斗卫星开始,2012年发射12颗卫星后,可以进行亚太导航定位;2020年,达到35颗可全球导航定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