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个世纪过去,马士弘已103岁、马识途也过了100岁生日,这对见证了百年中国历史的亲兄弟,2014年火热的夏天,又绽放出让人惊叹的生命与智慧火花,出版了各自的百年“观感”——《百岁追忆》和《百岁拾忆》。
原标题:马识途兄弟百年传奇人生
103岁的马士弘侃侃而谈。
年过百岁的马识途仍坚持创作。
深圳晚报特约撰稿 韩金祥
上世纪初叶,重庆忠县涂井乡有一户马姓人家,三子名叫马士弘,老五马识途。对于弟弟马识途,很多老读者熟悉他的《夜谭十记》,年轻人则从电影《让子弹飞》知道了这位老作家。其实,这个故事还是哥哥马士弘亲眼所见。
如今一个世纪过去,马士弘已103岁、马识途也过了100岁生日,这对见证了百年中国历史的亲兄弟,2014年火热的夏天,又绽放出让人惊叹的生命与智慧火花,出版了各自的百年“观感”——《百岁追忆》和《百岁拾忆》。
笔者怀着崇敬心情,飞赴四川成都,在马识途家与两位精神矍铄的百岁老人聊起了他们殊途同归的传奇人生。
从马千毅马千木到马士弘马识途
故事还是从两位老人的名字说起。一个“士”、一个“识”,颇能代表两位老人的人生特质——职业军人和职业革命家。
马士弘直言自己是一名职业军人,当初父亲给他起名叫马千毅。马士弘这个名字是他小学老师给起的,因为《论语》上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觉得很适合自己。就一直把这个名字珍藏着。
1934年,在北京上大学的马士弘耳闻目睹了日军侵华后,决定投笔从戎,成为了黄埔军校第11期的学员。1937年从黄埔毕业后,马士弘加入了当时由陈诚率领的第十五集团军,此后担任陈诚的警卫团团长达10年。其间,马士弘参加了淞沪会战、常德会战、长江石碑要塞保卫战等众多知名战役,始终奋战在抗日第一线。
在1943年的常德会战后期,时任副团长兼营长的马士弘,得知日军将500多名中国妇女秘密关押在一处寺庙。马士弘带着百名战友,冒着踏入陷阱的危险和顶着上级的压力冲进寺庙,将这批妇女成功解救。在石碑要塞保卫战中,日军的子弹擦着马士弘的额头飞过,“当时一摸全是血,旁边的副官为了保护他,下巴中枪,当场牺牲了。”受伤的马士弘此时考虑到前方战事,只做了简单包扎后就立马赶回前线。而那颗子弹,也在马士弘的额头上留下了永远的伤痕。“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在无数次战斗中他经历了各种险情。直到1949年,身为国民党少将师长的他,放弃率先遣队去台湾的机会,在成都率部起义。尤其是1950年1月1日,他作为联络官到成都解放军司令部报到时,出乎意料的是站在贺龙身边的竟然是身穿解放军制服的五弟马识途,真是惊喜交加啊。
与三哥相比,职业革命家马识途,作为党的地下工作者,则更富有传奇色彩。他的原名叫马千木,高中文凭上就是这个名字。16岁便负笈出峡寻求救国之道,游学于京沪宁,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和抗日战争,领导了“一二·一”运动,与胡绳同志一起创办了《大众报》。
记得考西南联大时,他已是有多年革命经验的地下工作者了。当时敌人正在湖北、四川各地通缉他,为了安全起见。于是他在原来的名字‘木’字上加了一撇,叫马千禾。1938年在武汉他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钱英介绍加入共产党。入党的时候,他把名字改成马识途,表示自己终于确定了人生的道路,名字的转变跟他的革命生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自然也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寓意。
入党后,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给周恩来寻找一位可靠的司机。此后,他先后担任支部书记、县委书记、特委书记等职务,后来领导了川西和西康的大片地下党组织。由此敌人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所以他成为主要打击的对象。尤其是他负责省级地下工作后,敌人更是想千方百计抓捕他。所以他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考验。这其中不乏他与三哥马士弘之间的感人故事。
兄弟情深殊途同归
“我和三哥(马士弘)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很深厚。直到1933年,我们两个才因为选择了不同的救国道路而分开。他主张军事救国,走进了黄埔。我信奉实业救国,选择了学工。虽然我们两人选择的路不同,但最后是殊途同归。”马识途说,“分开后的10多年,我们偶有见面。特别是三哥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几次掩护我脱险的事,至今仍历历在目。”
谈及往事,马士弘记忆犹新地告诉我们,“1935年,五弟在扬州中学读书时,因为宣传抗日,被抓进了监狱。我闻讯后从江苏丹阳赶到扬州,在当地军校同学的帮助下,把五弟救了出来。1936年,五弟考上了中央大学,恰逢我生病住进了的医院,五弟每天下课就到医院服侍照料,直到痊愈。”
“1941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刚生下女娃的五弟媳,被国民党抓进监狱并惨遭毒手。而此时跟南方局的领导一起回重庆的五弟,已是危机四伏。当时我受父命前往重庆解救已经被特务严密监视的五弟马识途。“按照别人提供的几个地址都联系不上,情急之下我就在报纸登寻人启事,说我是三哥,你在什么地方……五弟看到报纸后,我们两弟兄才见面。那时,我是国民党卫戍部队的少校,卫戍部队的军官比地方的还凶。于是我通过当地卫戍部队的关系,在特务眼皮底下,大摇大摆地把五弟送上船,护送回家了。”马识途接过话说,“与此同时,我已向南方局领导汇报了此事,我说我的父亲是同情革命的,特委书记的爱人正在我家里哺乳女儿……领导说,看来你父亲、哥哥都是同情革命的。”
还有一次,马识途回家,被国民党第十八师罗广文师长的夫人撞了个正着。于是父亲急中生智,主动把国民党通缉的要犯马识途领到罗师长家,说我这不争气的娃娃回来给他母亲过生日,你看怎么办?罗师长碍于两家世交,再加之马士弘在他手下,于是叮嘱少露面尽快离开的话。可此事被参谋长知道了,他立即派特务连在返回的必经之路设伏抓捕。而得到情报的马士弘则领着五弟,绕过设伏点化险为夷。
在战争年代,哥哥保护过弟弟,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哥哥虽然选择起义与家人团聚,但毕竟有过国民党少将的身份,为此他经历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此时,马识途默默地向三哥伸出了温暖的手。“那时五弟每个月给我家25块钱,孩子开学还要多给我们四五十块钱,一直供到1987年,7年来他始终没间断过。为资助我,五弟在党代表会上还被人检举说立场不稳,没有划清界限……”话到伤心处,老哥俩相抱而泣。
哥哥讲的故事成就了
后来的“让子弹飞”
新中国成立后,马识途先后担任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等职务。马识途1935年就开始发表作品,尤其是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2卷本《马识途文集》共480多万字,汇集了马识途70年文学生涯各个时期的主要作品,行文简朴老辣而又生动鲜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犀利或幽默,是一个人民作家良知与个性的真实显现。《清江壮歌》的壮怀激烈、《夜谭十记》的寓意深远、《沧桑十年》的忧国忧民、《京华夜谭》的惊心动魄……2013年,四川省文联和美国华人作家协会为马识途颁发了“终生成就奖”。2014年1月,马识途举行了书法义展,卖出230多万,全部捐给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为此,文学与新闻学院设立了“马识途文学奖”。1988年,马识途开始使用个人电脑,当时没有这么多的输入方法,显示器也小,很吃力。后来他学会了五笔输入法,并用五笔输入法打出了200多万字的作品。这些都出自自诩为业余作家的马识途之手。
许多人从马识途老人的《夜谭十记》书中了解了过去的岁月,年轻人就算没有读过马老的小说,也通过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知道了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马士弘老人就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他说:“我小时候正处在乱世,读小学时,就发生过一件很奇怪的事。新任县长来忠县报到,快到县城时不慎落水溺亡,可是这边欢迎仪式已经开始,鞭炮都要点了,怎么办?县长秘书决定冒充县长,县长夫人也同意了。那时,我父亲在县里当议长,假县长还来我家拜会,我见到过。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五弟听,他有心,后来写进了小说。”
对人生,马识途先生这样总结道:我兄弟二人,生于书香之家,长于战乱之中。自幼同食同寝,读古籍,聆家训,养成刚毅近仁之德行,同怀悲悯报国情志。虽异翮分飞,终殊途同归。正如唐朝诗人刘长卿诗中所言: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现在,我们两个都过百岁,同时各出一本书,这就是我们兄弟的人生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