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红色亿元村韶山村:点燃脱贫致富的“星星之火”

时间:2016-07-04 07:27:27

湖南韶山7月3日电 题:探访红色亿元村韶山村:点燃脱贫致富的“星星之火”

记者 刘双双

中共刚刚过完95岁生日。连日来,位于湖南湘潭的韶山毛泽东故居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许多游客希望在这所南方农宅里重温毛泽东成长和革命的故事。

1925年6月的一个夏夜,就是在这座旧居的阁楼上,毛泽东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别支部。

韶山村党总支的前身,便是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当年)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始在韶山乃至全国燎原。”韶山村党总支副书记毛春山告诉记者,这盏顽强的革命“星火”,由少变多,推动了韶山乃至湖南农民运动的发展。

今年71岁的韶山村党总支书记毛雨时是韶山村德高望重的“当家人”。至今,他已经当了12年村主任、20年书记。

他坦言,韶山村的发展成果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最佳见证,也是检验农村党支部工作的“验金石”。

“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这首民谣曾经是旧韶山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各地农村开始分田到户,韶山村的村民怀着对人民公社的特殊感情,对分田单干一时难以接受,认为是给毛主席脸上抹黑。1980年,人多地少、靠吃政府返销粮过日子的韶山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90元人民币。

时任村委会副主任兼会计的毛雨时意识到,脱贫致富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他和村干部决定,先在党员干部中统一思想,然后分头做工作。“当时,讨论持续了三天三夜,一个村民甚至对着毛主席像哭了两天两夜。”

经过党员耐心细致做工作,抵制、犹豫、观望的韶山村村民还是单干了,并逐渐意识到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983年,时任村委会主任的毛雨时又率先倡导,要破除“温饱即安,守土为本”的小农经济意识,走商品经济路子。自此,韶山村人民靠着“毛泽东故居”这块金字招牌,走上了发展红色旅游的致富路。

如今的韶山村已是享誉海内外的红色旅游胜地,成了名副其实的红色亿元村。据统计,2015年,韶山接待游客达1682万人次,全村经济总收入突破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0元。

红色旅游经济越来越红火后,毛春山说,党员干部要经常走出去取经,到中国先富起来的华西村、南街村等地参观考察、结对子。近年来,韶山村也通过流转土地、参股企业,做活做大了集体经济。

毛雨时说,该村20多个党小组、200多名党员遍布在各行各业,渗入“毛细血管”,带着大家向前看,而不是一味向“钱”看。

今年元月,他们坚决拆除了原本摆在毛泽东故居后的零散旅游商品摊位。“依靠这些摊位,过去30多户村民年收入达到300多万呢。”但毛雨时直言,景区规划不能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水平,必须紧跟时代。村里党员发挥带头作用主动拆除,村民也信服。

腰包鼓了,品德不能丢。韶山景区的旅游门店前,党员干部带头挂起“示范店”的标识,文明经商,“我是主席家乡人,我为主席家乡添光彩”的观念在村民中普及。

而今,年迈的老书记毛雨时期望着明年能把“星火棒”交给年轻人。让他欣慰的是,一批德才兼备的青年才俊活跃在这片红土地上。

“70后”毛春山说,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价值多元化的当下,韶山村会坚持物质、精神两手抓,把这块享誉海内外的红色旅游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完)

许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