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西关大屋几乎绝迹 一大屋遭新业主大规模改建

时间:2016-12-12 16:20:04

广州目前还称得上西关大屋的建筑几乎绝迹!上个月,羊城晚报对西关大屋现状的调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日前,逢源大街8号的代理人张先生看到报道后联系上晚报记者,感慨这间西关大屋从辉煌到最终破败的点点滴滴。听听这段心酸往事,或许就会理解,为什么“西关大屋”离我们越来越远。

大屋境遇

尚有保留价值的只剩10间左右

根据2014年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广州文化蓝皮书透露,西关大屋在鼎盛时期有800多间,由于连年大肆拆建,目前仅剩100多间,且大多破坏严重,尚有保留价值的只剩10间左右。而逢源大街8号、8号之一、8号东座,则是这为数不多的西关大屋当中更加为数不多保存相对完整的(1993年被纳入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但即便完整也只是外墙完整而已,只要从正间大门进去,你就会发现里面早已残破不堪,屋顶、内墙到处都是裂缝,整个厅堂内部只能用“千疮百孔”来形容(见上图)。

谁能想到,在百年前,这间西关大屋曾经作为十三行富商的大宅而兴盛一时?

亲历者说

逢源大街8号正间代理人张平生(现业主舅舅)自述:

曾被玉雕厂借用几十年又遭新业主大规模改建

逢源大街8号始建于清末民初,业主叫冯知若,是著名商人冯辉山的长子。同治光绪年间,冯家在广州十三行物流行经营海运,东西都出口到东南亚,为了方便做生意,冯知若建了这座西关大屋。

这在当时算是一座豪宅,三开间布局,前厅、天井、房,后庭院,标准西关大屋。很多材料是由南洋、海外进口的,建筑木雕封檐板、灰塑拱券窗楣还有木雕屏风门,都相当珍贵。

这座西关大屋到了第二代就开始没落了,当时正值日本侵华,海外生意中断,加上第二代继承人好赌,生活开始变得穷困,冯家人不得已把左右两开间卖了,只留下中间自住,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逢源大街8号分为8号正间、8号之一、8号东座。

“文革”期间,这间西关大屋被广州市玉雕厂借用,一借就是几十年,建筑大师莫伯治自小与冯家交好,文革期间他来过一次,看到屋内很多装饰都破损了,他把那扇精致的木屏风买了保护下来,现在放在中山温泉。

1995年,这房子因年久失修开始漏水,住在里面的两名玉雕厂员工希望我们打官司把他们赶走,好让他们能得到政府妥善安置,几个来回我们才把房子拿回来。当时房子已经是局部危房,政府每年都来催一次(维修),我也曾经写信给文物部门,希望能给点维修资助,也没什么下文,只能自己搞掂。

当时我们也想请个施工队,对方报价8万,只是换换瓦片洗洗墙,没什么意思。我当时想,要搞就彻底搞,木结构改成水泥框架,一劳永逸。当时,冯家第四代继承人(也就是现在的业主)冯恩不同意,坚持要原状维修。冯恩当时已经移居加拿大,看到国外很多古建筑活化的例子,她觉得外国人可以为了活化一截残墙重新设计一个新的建筑,更何况一座相对完整的西关大屋,再说了作为祖屋她更希望能修旧如旧。

后来我被她说服了,冯恩每年也不断拿修缮的钱回来,还成立了一个基金。但自己当时也年轻,忙于工作,房屋修缮一直也没最终落实,这是我的责任。

到了2007年,8号之一经历过一次转手后,新业主无视广州市文保单位的牌子开始对屋内进行大规模改建,当时他们(8号之一新业主)也劝我一起搞,冯恩始终不同意。由于对方改建得太夸张,我也曾经向城管部门投诉,但施工依旧,最后框架变了,西座内部面目全非。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说实在,有时我也挺羡慕旁边几栋西关民居,他们不是文物,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到了2013年,政府部门说,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如果要修缮,政府可以资助设计费,还可以拿到修缮补助。我们感受到了政府对文保的诚意,所以就去申请了。

专家透露

明年有望动工 修缮需150万元

究竟这座西关大屋未来何去何从?负责修缮设计的广东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人王平博士向记者坦言,关键是由于产权问题,导致建筑与左右相邻建筑共用墙体,给建筑施工带来了较大难度。

王平说,他们之前也争取希望和8号东座一起进行维修,但由于8号动作属于代管房,是否纳入修缮范围,房管部门一直没有定论。

王平说,目前设计费已经批下来了,他们争取在今年让文物部门通过修缮方案,那么到明年就可以申请文物维修经费,根据王平估算,整个房子的修缮费用高达150万,文物维修经费最高可以补助70%,这样业主也不至于“压力山大”,“只要明年修缮补助下来到时就可以正式开工了。”

许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