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不能被动地等“谣言止于智者”

时间:2016-09-03 17:02:50

最近,已经身陷囹圄的“老李家的儿子”——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我们只能这样或以“李某”来称呼他——再次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起因依旧是那起5人涉嫌参与的强奸案。

从最初质疑年龄造假,到如今“轮流发生性关系”“超期羁押”“其他涉案嫌疑人家庭有‘背景’”,各种传言始终伴随着这起案件的调查进程,哪怕是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不公布图像、姓名、身份,对强奸等涉及当事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布细节已经写入法律,仍不断有人要求警方公布案件的详细情况。

急于吸引眼球的媒体和群情激奋的网民已经迫不及待对这个名人之后、尚未成年的孩子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道德审判。

无论是年龄造假、“背景说”还是其他传言,所反映的是公众担心在权力的干预下,这起案件中作恶的一方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公众通过这起刑事案件,表达了对富裕阶层、特殊阶层罔顾法律、公义、道德的愤怒。

北京警方1日晚发布消息称,因为涉案嫌疑人中有4人是未成年人,依法不能公开身份信息,涉案人员家庭有“背景”的传言不实,但在网上铺天盖地的讨论中,仍有相当一部分网民选择“不相信”。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公安机关的职责所在,也许从北京警方的角度看,严格依法、公平公正侦办这起刑事案件是本分,但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出于对“言多必失”的担心,在可以公布事情真相时选择沉默,等谣言四起后才被动地“灭火”,依旧是一些政府部门的习惯性做法。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习惯往小了说是谨小慎微,往大了说,难逃“懒政”“惰政”之嫌。

通过这起刑事案件,希望能再次提醒政府部门,不能再被动地等着“谣言止于智者”,而是应该更加主动地选择“谣言止于公开”。

同时也必须看到,一些网民情绪化的道德审判和对公权力不假思索地指责、质疑,都违背了法治精神。这并不是批评公众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相反,建立在冷静、理性、客观的基础上对公权力进行监督、批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正是政府部门需要的。

“李某等5人涉嫌强奸案”被贴上了太多的标签,这也从多个侧面反映出,公众对建设一个法治国家的迫切需求。(卢国强)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