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 英格利斯
原标题:老外红歌帝: 世界人 中国心
3月25日,英国《卫报》报道了一位 个子高高的,来自威尔士,在中国唱着共产主义歌曲的白人 。文章说,这个外国人名叫伊恩 英格利斯,由于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中演唱 红歌 ,而在中国意外走红。
该文还透露,现在的伊恩在中国非常受欢迎,每场报酬高达5000英镑(约合5万元人民币)。
伊恩告诉《青年参考》报记者: 由于喜爱《英国达人秀》,所以才想要参加其在中国版的节目,却没想到因此而走红。
据伊恩介绍,其实,《中国达人秀》并不是他在中国参加的第一个节目。早在2010年,32岁的他就参加了江西卫视的《中国红歌会》,并从12万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一路唱到了全国五强;2011年,他走上央视舞台,参加《我们有一套》节目,一身雷锋打扮的伊恩,字正腔圆地演唱了《学习雷锋好榜样》,惊艳全场;除此之外,他还在央视舞台上用8种语言重新演绎了《国际歌》,让人大呼过瘾。
尽管伊恩在《中国达人秀》的比赛中止步8强,还是引起了英国媒体的关注。英国广播公司BBC,《每日电讯报》,《每日邮报》,《独立报》都报道了他在异国他乡取得的成绩。
而在中国,这个会唱 红歌 的老外也受到观众喜爱,被热情的网友封为 中国红歌帝 。在大型视频网站优酷上,每个有关 老外唱红歌 的视频,都有上万条的点击率。
世界人 的中国情缘
我今年34岁,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来自英国威尔士的首府卡迪夫。 采访一开始,伊恩便这样自我介绍道。
像许多怀揣梦想的外国人一样,他曾是一个 世界人 ,在维也纳 联合国城 做过同声传译,在莫斯科上过班,还在日本工作过两年,但最后他选择了定居中国。 选择三亚,是因为我很怕冷,三亚气候好,没有污染,而且我认为,这是一个有潜力的城市,我很喜欢这里。
伊恩第一次接触 红歌 ,是偶然在CD中听到了《社会主义好》的旋律,虽然不能完全明白歌词的意思,但当时就被曲调深深吸引,觉得歌曲有一种向上的力量,传达的感情很奔放,和他的性格类似。
自此,他就开始学唱 红歌 。现在的伊恩,可以演唱30多首中国革命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游击队之歌》、《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都可以信手拈来。伊恩最喜欢的是《国际歌》, 因为全世界人民可以通过这首歌曲团结起来进行革命! 他说。
当夸奖他的歌声时,伊恩很 中国化 地谦虚道: 我的嗓子不好,就只是喜欢唱红歌而已 。他表示,在学习 红歌 的路上,妻子对他帮助最大。 在刚学歌的时候,我不明白歌词的意思,是妻子给我一点点的解释,把中国的历史讲给我听,我才可以把歌曲更好的演绎出来。 他说。
今年,是他与妻子相识的第十个年头。而伊恩也乐意与人分享他们的爱情故事。
2003年8月,当时还在日本工作的伊恩,第一次来中国,在回程路上邂逅了他的妻子。 严格来讲是在提取行李的转盘旁边,我用地道的中文去跟她搭话,她觉得很惊讶,于是我们就认识了。她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去北海道留学,在那里我们度过了快乐的一年,那时我就觉得,我转遍半个地球,想找的那个人就是她了。 2004年,他们一起回到中国,并于2011年喜结连理。
当然,除了很爱妻子,伊恩也很爱中国。 我怎么可能不喜欢中国,我全家的一半都是中国人。我喜欢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喜欢中国的语言,中国的食物,中国的红歌。中国广阔的面积和悠久的文化,使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着各种各样的风景、气候、民族、习俗,我都觉得特别有意思,我爱中国! 他说。
英国人根本不知道我在唱什么
面对英国媒体近日的热烈追捧,这位走红的老外却似乎不太买账。 能获得家乡媒体的肯定,我非常开心,但说实话,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他们现在才开始对我感兴趣,我从两年前就开始上电视唱红歌了。 他抱怨道, 许多英国报纸的报道都不太客观,连年龄都没有写对。事实上,只有一家媒体对我进行过采访。另外,英国没有红歌的概念,他们根本不了解我在唱什么。
提起英国媒体报道中高达5万元的出场费,伊恩澄清道: 千万不要相信英国媒体的报道,唱红歌是我的兴趣,出场费并不重要。
而对在中国的生活,伊恩很满意。除了唱 红歌 ,他与朋友一起开了一个传媒公司,专门实景拍摄3D立体宣传片,并且小有成就。除了想继续努力把公司做好,伊恩还计划在三亚开办一个语言学校。 毕竟是学习语言出身,我想让更多人认识到语言的魅力。
现在,伊恩已彻底变成 中国通 ,在微博上,他自称 红老外伊恩 。虽然他仅发了两条微博,但网友的反应还是相当热烈,纷纷留言。
一名叫 雾 的网友评论 他很有从政天分 ;而名为 终南隐者 的网友调侃道, 小伙子不入党真是可惜了 。伊恩则用正红色加粗的字体,在回复给本报记者的邮件中写下了7个字 中国共产党万岁。 他说,这是他最想对中国读者说的话。
而面对网友的热情,伊恩 很享受和大家做朋友的感觉 ,不过,他更欢迎 喜欢我歌声的人来做我的 听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