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钧烈士-三一八-惨案遇害 遇害时年仅16岁(图)

时间:2016-10-22 16:20:18

近日,住在北区大润发附近的市民张先生向本报反映,自己家旁边有一座墓,根据碑文,长眠在此的是一名叫朱良钧的烈士,但附近的人都不知道这位烈士是谁,也很少有人前来祭扫。

记者随后采访获悉,朱良钧烈士是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47名勇士之一,是一位扬州籍学生,遇害时年仅16岁。在市民政部门几年前开展的“慰烈工程”中,朱良钧烈士的墓已迁至市烈士陵园。

居民反映

楼下有座烈士墓,不见有人祭扫

在张先生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这座烈士墓。记者看到,墓位于北区大润发西侧的一栋居民楼旁,占地约七八平方米,外围有一圈围墙,旁边种植着一棵黄芽树,黄芽树旁,则是一小块菜地。墓碑上落款为“戊辰年仲冬月”,正中碑文刻着“三·一八朱烈士良钧墓”字样,下款为“江邑乡人工立”。

记者注意到,墓碑的下方有一道明显的裂痕。

张先生告诉记者,自己20多年前搬到这里时,墓就已经在此。

记者随后在居民楼里询问了一圈,附近的居民也都不知道朱良钧烈士是谁。在附近生活多年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在上世纪70年代,这里还是乱坟岗,改革开放之后,附近开始兴建居民楼,不少坟都被迁走,单留了这座墓。她确实听说自己家附近有这样的一座烈士墓,但只知道是一名年轻学生的墓,其他的不太知情。

记者追踪

已迁入烈士陵园,现存墓室是文物

为了寻找这座烈士墓的具体信息,记者首先来到了城北乡政府民政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座墓目前属于竹西街道辖区。记者于是赶往竹西街道,街道的杨宏兵副主任告诉记者,朱良钧烈士是一名爱国中学生,江都人,2012年时,上级部门曾有过烈士进园区的举措,想将朱良钧烈士的墓迁进革命烈士陵园,但当时未曾联系到朱良钧烈士的家属。

不知何故,当记者赶至扬州革命烈士陵园时,在集中安葬区内竟然发现了“朱良钧”的名字,碧绿草坪中安放着红色的花岗岩墓碑,碑上放满了鲜花。

烈士陵园的鞠主任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扬州率先开展了“请烈士回家”——“慰烈工程”,集中安葬散葬烈士的活动。截至今年清明节前,15位散葬于市区各地的革命烈士骨灰,与扬州革命烈士陵园原先安葬的19位革命烈士骨灰,一起安葬在了用黑金刚大理石和中国红岩石修建的烈士墓穴里。

在这34位集中安葬的革命烈士中,有身经百战、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有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捍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壮烈牺牲的战斗英雄,也有新时期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献出宝贵生命的见义勇为楷模,这其中就有朱良钧烈士。

那么在上述居民区,为何又发现朱良钧烈士的墓呢?记者获悉,虽然朱良钧烈士的墓已迁入烈士陵园,但其墓室形制是民国建筑,又是市级文物,所以得以保存在原址,并没有拆除。

烈士故事

受父辈影响投身革命运动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的原文。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47名热血青年遇害,年仅22岁的刘和珍就是其中之一。而本文所讲的扬州籍学生朱良钧也是遇难者之一,遇难时年仅16岁。

朱良钧烈士,扬州人,从小随父亲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国立第三中学,成绩优异,深得老师器重和同学们的称赞。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政府的斗争。作为学校宣讲队的主要成员,每次演讲慷慨陈词,劝导国人奋起救国,遭到校方斥退,转入北京清明中学,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爱国斗争。

朱良钧积极投身火热的革命运动,除了在北京读书时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还和家庭教育有一定关系。他的父辈(伯父、叔父、姑父等)均在海军供职,父亲朱天奎、伯父朱天森均毕业于清末江南水师学堂,二人均获官方资助攻读英国伦敦海军大学,先后在北京北洋政府和海军中任职。

朱良钧在家中常听到父辈们谈论清朝政府和北洋政府政治腐败、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等现实情况,因此满腔热血投入反帝爱国运动。

牺牲时年仅16岁

还是学生

朱良钧遇害时年仅16岁,当时的媒体和他所在的学校都开展了纪念活动,报上有文称之为“少年铮铮者也”,清明中学为之举行追悼大会。烈士灵柩先葬于北京永定门外一寺庙内,民国十七年(1928)归葬于家乡扬州。

1929年,国民党政府为这次惨案牺牲的烈士在圆明园废址修建了公墓,墓碑上列有39位烈士的名字,第三十七位即是朱良钧。在扬州,朱良钧烈士墓位于城北黄金坝,墓前原有三·一八朱烈士良钧墓牌坊、墓道和烈士纪念碑,文革时牌坊被毁,棺木外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墓园得到了修葺。1982年,扬州市政府发文将之列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 陆扬 姜涛

【历史回顾】

“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

3月18日,为揭露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的卖国罪行、声讨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行为,北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对八国通牒国民大会”。

当天上午十时,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表示坚决不承认《辛丑条约》、拒绝八国通牒,并要求段祺瑞接见。段祺瑞执政府(段祺瑞当时不在执政府)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李大钊、陈乔年均在斗争中负伤。连一些外国报纸也称之为“兽性”的惊人惨案。

【延伸阅读】

“三·一八”惨案中倒下的烈士们

刘和珍

1904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县,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英语系,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杨德群

杨德群,湖南湘阴(今汨罗)人,出生于书香之家。曾在国立武昌高师肄业,后转入北京女师大。“三·一八惨案”中,为救护已中弹倒在血泊中的刘和珍、张静淑,自己亦不幸中弹牺牲。“三一八”惨案后,鲁迅连续写了5篇讨贼檄文,盛赞杨德群“沉勇而友爱”的高贵品德。

魏士毅

1904年出生于天津商人家庭。1923年,考入北京燕京大学预科。3月18日,魏士毅自告奋勇高举起校旗,走在女校队伍前面。政府卫队开枪时,两颗子弹击中了她的胸膛。殉难时年仅22岁。

韦杰三

广西蒙山县新圩镇人。1925年秋作为清华学校大学部第一级新生进入清华园读书。“三·一八惨案”中,韦杰三不幸中弹后因伤势过重于21日晨逝世,他在昏迷中犹不忘祖国富强:“我心甚安,但中国快要强起来呀”!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