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视频:朱镕基主政上海期间演讲节选

时间:2016-08-25 17:44:08

原标题:值得终生记忆和珍视的经历

专访《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 编辑组成员鲁静

记者孙杨

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的新书《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出版前夕,《凤凰周刊》成功邀请到该书编辑组成员鲁静女士,接受独家专访。

作为朱镕基退休后三部作品编纂工作的全程参与者,在近100分钟的谈话中,鲁静女士详细解读了新书内容、亮点,揭秘该书编辑过程及出版前后的艰辛,并动情回忆了她本人参与编纂三部作品的6年间,与朱镕基本人及其身边工作人员接触、共事的点滴。

鲁静,人民出版社马列编辑二部(重大项目部)主任,副编审,历史学博士,朱镕基作品编辑组成员,全程参与《朱镕基答记者问》《朱镕基讲话实录》《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三书的编辑出版。

1

三部作品一脉相承

记者:能说说6年来,朱镕基总理三部作品的出版历程吗?

鲁静:我是2007年11月借调到编辑组工作的。编辑组的主要任务是在图书正式编辑出版前的文稿整理、挑选、核实等编辑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一系列图书出版过程中,编辑组担当了作者--朱镕基总理--助手的重要角色。编辑组由首长秘书、有关方面专家和我们人民出版社两名编辑组成。

朱总理系列着作的出版,是一项持续、连贯、一脉相承的工程。自2003年他正式从国务院总理的岗位上退下来以后,身边的秘书和工作人员就已经开始着手收集他全部工作历程中的讲话、文章等资料;同时,将朱总理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影音资料转录为文字。然后按照不同时期、不同内容,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朱总理身边工作人员前期的辛苦工作,为日后系列着作的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因为有了这些材料,编辑组工作才得以从容、有序、顺利的开展。

之所以第一本书选择出版《朱镕基答记者问》,是经过考虑的。编辑组成立起初,对于先出哪一本后出哪一本,并没有一个特别具体的规划。面对浩如烟海、堆积成山的材料,面对一位经历如此丰富、贡献如此巨大的共和国总理,如何选好切入点,是摆在编辑组面前的第一道难题。1998年3月朱镕基正式当选为国务院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与记者之间的精彩答问,其语言之犀利、情感之真挚,给中国给世界各国听众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后,在各种场合的讲话、发言更是精彩不断。编辑组反复研究讨论,最后征得朱镕基总理本人同意后,将《答记者问》作为朱镕基系列着作的第一本奉献给广大读者。

一套共四册的《朱镕基讲话实录》,是编辑组工程最浩大的一次选文。朱镕基同志在国务院担任副总理、总理前后共12年,汇总的资料达1500万字。经过反复权衡取舍,最终选出123万字成书。

2011年9月,《朱镕基讲话实录》出版后,反响非常热烈。当时,就有很多朱镕基总理的老朋友、老同事以及读者提出,希望再出一本收录朱镕基在上海工作时讲话的书。于是,从当年年底开始,《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这本新书就正式开始运作。

实际上,这三本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上体现了朱镕基总理政治生涯的传承,从中我们不仅能够读到朱镕基总理治国理念的形成发展过程,更能够体会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进程。

2

内容编排体现朱镕基思想变化历程

记者:能否为读者介绍新书内容的一些亮点?

鲁静:这本书亮点很多。阅读时你会发现,朱镕基同志在总理任内引起轰动的讲话,其中很多思想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影子,与他当年在上海所讲的都是一脉相承的。从中可以清晰地把握朱总理治国理念、从政思想的形成发展脉络。

譬如,有关浦东开发的讲话。对上海乃至全国都影响深远的浦东开发,是朱镕基任职上海期间正式启动的。从书中收录的几篇相关讲话中可以看到,朱镕基如何在等中央领导人以及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等指导下,承上启下打开浦东开发局面的。

再如,与民生有关的讲话。朱镕基到上海任职以后,首先把着眼点放在关注民生上。他主要抓了三件事,一个是 菜篮子 工程;一个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一个是推进住房制度改革。以狠抓 菜篮子 工程为例,朱镕基在谈到把解决市民的副食品供应作为工作的突破口时,事先向李瑞环同志请教了两次,又请熟悉情况的老同志出面主持制定改革方案,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从抓好副食品生产基地所需设备的生产、改进副食品的供应体制、抓好副食品的加工和储藏几个方面一步步规划,布置实施,处处体现出改革和求实的精神。朱镕基对民生关注的程度,令人感动不已: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市委的绝大多数干部家中还都没有独立洗澡的条件;你很难想象,作为一市之长,他可以细致到亲自考虑解决市民的用气、用煤问题,经常为此急得睡不着觉。

朱镕基刚到上海就职的时候,正是上海发展最困难的时期,一方面是财政滑坡,另一方面是城市建设欠债太多。而那个时候,正是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阶段,朱镕基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江泽民同志领导下,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带领1200多万上海党政干部和群众艰苦奋斗,齐心协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等等,这自然也是本书的亮点。

对上海人来说,朱镕基是个外乡人。所以从讲话中可以发现,他从来不用领导居高临下的口气和上海市民沟通,而是用非常谦虚、低调的方式,让人感觉他时时刻刻把自己当做一个上海人,完全融进了上海。例如,他经常说 我们上海人如何如何 这样的话。

本书的重头戏还包括朱镕基有关、股票、证券方面的讲话,反映了他在推动金融业开放与发展方面的举措。1990年12月19日,中国大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这也是在他任内成立的。

再有就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可以说,上海的很多城市建设是在朱镕基任职期间推进和完成的。他对城市垃圾处理、交通与街道秩序,以及出租车、宾馆、商店等服务都亲自过问,并经常深入基层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提倡通过开展优质服务,改善投资环境,树立上海国际化城市的形象。

读完此书,不难发现,朱镕基从来不是站在某一个点上考虑问题,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待每一项工作。这一点对于每一位国家公职人员开展工作,甚至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百姓为人做事,都是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的。

记者:对读者阅读有哪些建议?

鲁静:本书没有前言和后记,除了在开篇附上一篇编辑说明,对本书内容进行概述,正文全部收入的都是朱镕基同志的讲话和图片。

遵循作者本人的意见,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读者可以看到朱镕基同志在上海的真实工作历程以及其思想发展过程,同时真实地反映了这段时期上海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历程。可以感受到,朱镕基对很多事情的思考,也是有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的。同时,这本书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

如果想仔细了解朱镕基在某一方面的改革历程的话,可以把相关篇目单提出来,按照时间顺序阅读。比如与住房改革有关的讲话,从第一篇读到最后一篇,就会发现是有一个思想变化脉络的。

还有浦东开发开放,如果有读者想研究浦东开发的这一专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读完相关篇目,从而了解朱镕基在上海任职期间推出浦东开发开放整体思路的过程。

当然,阅读这本新书最好和《朱镕基讲话实录》联系起来,会有助于了解他治国思想上的这种传承和发展过程。

记者:朱镕基在上海任职期间,经历了1989年政治风波。这方面选文是如何考虑的?

鲁静:由于是按时间顺序选文,1989年肯定也在其中,是朱镕基在上海工作期间若干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此段时间的文稿选择并无特别的考虑,只是遵循全书文稿选择的统一原则,选择了反映朱镕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尤其是在江泽民同志的亲自领导和关心下,与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同志一起,共同发扬民主,广泛依靠群众,维护上海稳定的历史事实。

3

可成地方官员的必读书

记者:新书的内容,对于当下有哪些借鉴意义?

鲁静: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地方官员的必读书。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读者可以详细体会到为官一方应该如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虽然本书表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的事情,但是朱镕基同志的基本工作方法、工作思路,放在当下仍然而且永远有着普遍意义,绝不存在落伍和过时的问题。比如本书反映的重点之一,民生问题,时时、永远都应该是地方官员必须关注的。朱镕基在上海的工作经历就是一个实践的范本。

看过书中收录的照片,可以发现,朱镕基一到上海就深入到老百姓中去,访贫问苦,考察菜市场、食品店、施工工地等等。他自己的衣着十分朴素,到了工地和工人们一样随意地披上件大衣,到一线参加劳动时就穿双普通的球鞋。

新书与前两部书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例如书中朱镕基同志110分钟就职演说(1988年4月25日,在上海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所体现的精神和思想,确实值得今天的从政者好好借鉴和思考。本书还展示了作为一位地方领导,如何做好与中央和百姓间上下级的沟通。从不少讲话中可以看出,朱镕基是如何经常走出上海,给上海跑项目、找能源、找原材料、争取政策的。书中按时间顺序收录了3篇朱镕基分别向、乔石、姚依林汇报工作的谈话,非常真实、客观地再现了地方领导与中央部门沟通的真实情景。

在上海,朱镕基继承前任江泽民的主张,一直强烈反对吃喝风、受礼风。本书收录了多篇有关廉政建设的讲话,此点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反映了党的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持续性和艰巨性;另一方面,为当前在党内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材料。

书中许多讲话都体现了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朱镕基工作的大力支持,以及双方密切的配合。

4

朱镕基记忆力至今依然好的惊人

记者:朱镕基总理亲自参与新书的编辑工作吗?

鲁静:是的。我们虽然叫做《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编辑组,但是朱镕基总理才是真正的第一作者。从选稿、核实、排序到封面设计等,朱镕基总理都亲自参与,给出指示。他的意见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虽然朱镕基总理已经是85岁高龄了,但是严谨和细致的作风丝毫没有减退,不仅逐篇审读入选的稿子,而且经常对文稿的细微调整进行批示,有时还要召集编辑组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他的记忆力特别好。书中发生的事情已经过去将近20年了,但是很多细节他仍然能记起。照片上的很多人都是他亲自辨认出来的。

我们做出的样书,朱镕基总理已经多次通读,他很满意。

记者:读者都很关心朱镕基总理的近况。

鲁静:朱镕基总理不染发,所以现在看上去他的头发是灰白色的,尽管他已是85岁了,但是腰板依然很直,很有精神。

他对编辑组的同志都很和蔼。谈吐幽默,思维敏捷,逻辑清晰。我还记得六年前第一次见到他时,我们黄社长介绍我的学历是博士时,朱镕基总理握着我的手风趣地说: 哦,这么年轻的女博士啊! 一下子缓解了我初来乍到时的紧张。

除了工作,他在生活上对编辑组的成员也很关心。我比较瘦,每次看到我他都会说让我多吃点。因为很熟悉,他就直接喊大家的名字,见面时常常对大家嘘寒问暖,叮嘱老同志保重身体、注意休息。

虽然坚持退下来就不再发表意见,但是朱镕基仍然很关心时事,对时下发生的新鲜事都有所了解,还会说网络流行词语,比如 hold住 和 给力 ,看得出他也是不断学习的。

记者:与朱镕基及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同工作6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鲁静:通过与朱总理及其身边工作人员的接触,通过对朱总理思想的系统研究和学习,他老人家心怀天下、刚直不阿、廉洁自律、任何场合都只讲真话实话这些优秀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也影响着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如此近距离地领略到大国总理的优秀品质,对我而言可以说是幸莫大焉。有了这样的境界和品质,我想我完全能够做一个合格的普通人了。个人品格和素养的提高,可以说是我这几年最大的收获。

其次,是工作能力的提高。朱总理一抓到底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对我影响很大。在编辑组工作,交给的任务说完成就得必须保证质量按时完成,绝不能有一丝拖沓散漫。这种工作作风的养成,也是我们编辑组这么多年,能把这几本书做下来、做到最好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是知识结构和水平的提高。我学的专业是世界历史的现代国际关系方向,参加编辑组工作之前,掌握的经济学知识非常有限。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拓宽了知识面,逐渐地能对一些经济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分析。

确实,能亲耳聆听总理教诲,跟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团结协作,对于个人工作能力、视野眼界的提高, 不可以道里计 ,我这6年相当于又攻读了一个博士学位。这段最可宝贵的工作经历,值得我终生记忆和珍视。

记者:朱镕基总理在上海之前的经历,现在有出书计划吗?

鲁静:目前还没有,还是请大家耐心等待吧。

记者:好的。感谢您能接受《凤凰周刊》的采访。也请代问朱镕基总理好。谢谢。

鲁静:好的。有机会一定转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