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当年居住过的平房大院已经变成了两座居民楼,老邻居也只有方国胜一家还住在这里。
说起当年的往事,方国胜老人就滔滔不绝。
1968年,李克强(前排右)与好友李皋兰(后排左)送朋友下乡时的合影。
李克强(中)在合肥逍遥津公园与朋友合影。
石台县占大中学校园内的李诚塑像。
住在当年知青宿舍对面的村民许同礼(左)回忆李克强的知青生活。
原题:新任总理的安徽印记寻访李克强当年足迹(图)
编者按:
3月15日,新任国务院总理产生,安徽人李克强将走上新的舞台施展才华。1955年7月,祖籍安徽定远的李克强出生在合肥,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求学时代。1974年,李克强与同学来到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插队锻炼,在这里度过四年知青生活。1990年2月,在团中央工作期间,李克强曾在金寨县为全国第一所 希望小学 选址。
沿着李克强的成长足迹,日前,本报派出多名记者在合肥、定远、凤阳、金寨等地,寻访新任大国总理曾在安徽生活、学习、工作的片段。
一、大院往事:老邻居夸他朴素又勤奋
我们家小女儿出生3个多月时,他还抱过她呢。
他不怎么调皮,话也不太多,非常爱学习。
一转眼,李克强当了总理了,咱们小院里出了大人才,这是喜事。
老邻居方国胜
他们父子关系非常亲密。李克强很孝顺,也很听李老的话。
父亲老同事丁剑
在合肥市徽州大道与红星路交会处,矗立着两栋大楼。临街那栋有三层,外墙刷成了白色;里面那栋有四层,还是红砖灰泥。两楼共一处院子,院门已经废弃,门牌也已掉落,仅剩下锈迹斑驳的铁围栏。这里是 红星路80号 ,曾经的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大院,是李克强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
小时候穿着很朴素
以前这儿都是平房,一个大院住了10多户。我家门朝东,他家门朝南,两户挨着不到5米。 71岁的方国胜老人回忆说,当时前院是省文史研究馆办公的地方,后院是住家,中间连着一个过道。家家户户的煤球炉灶都放在过道里,路过时哪户在烧菜,最常问话就是: 你家今天吃什么?
1964年我结婚后就住在大院里,那时李克强都10岁了。 老人眉眼展开,笑了起来, 我们看着他长大的,当时他穿着非常朴素。
我们家小女儿出生3个多月时,他还抱过她呢。当时他父亲李奉三看到了,赶紧跟我说: 小方,你不要给他抱,小心把她抱跌跤喽。 说着,老人不禁感慨, 时间过得真快。都是处了几十年的老街坊,现在还住在这儿的就剩下我们一户了!
生病期间不忘看书
据方国胜老人回忆,少年时代的李克强给她最深的印象就是 勤奋、爱学习 。 他不怎么调皮,话也不太多,非常爱学习。 方国胜老人说,经常看到他学习的场景。 要不就跑到对门的大学问家李诚家里看书,要不就自己学。
采访中,老人跟记者说了这么一段往事。李克强在读小学期间有一次因生病休学了一段时间。 大概有两三个月吧。虽然没有老师督促,但他每天都在家坚持看书,很自觉。有时还拿着本子,趴在我家桌子上写作业。
他学习成绩很优秀,尤其作文写得好。 方国胜的女儿郑大姐告诉记者,李克强在合肥八中读高中时,作文还曾被选入学校的作文选集。
勤劳母亲待人和善
曹奶奶是绝对的贤妻良母,脾气好,又勤快。 郑大姐嘴中的 曹奶奶 即是李克强的母亲。她告诉记者,当年常常看到李克强的母亲下班回到家就忙着烧菜做饭,不歇着。
她是那种把丈夫摆在第一位,又非常疼孩子的人,夫妻俩对人都很好。 方国胜老人说,当年街坊邻居之间相处很融洽,平时家家户户都把门开着,经常有人端个饭碗串门。
院子是1989年拆的,好像拆之前,他们家就搬走了,大概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 方国胜老人陷入回忆, 我还记得李克强第一次带他夫人来合肥过年就在这个院子里。当时他夫人看到咱们合肥的圆子还跟我说, 阿姨,合肥把这个叫圆子,在北京叫做丸子 。
时光荏苒,昔日院落已变成楼房,各家搬离之后之间联系也少了。 一转眼,李克强当了总理了,咱们小院里出了大人才,这是喜事。 方国胜老人露出骄傲的神情, 17号新总理会举行记者见面会,我们一定会打开电视机看的。
为人深受父亲影响
李克强出身于干部家庭,青少年时代受父亲李奉三的影响较大。李奉三曾任凤阳县县领导,后来任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直至退休。
今年74岁的欧阳发当年曾任省地方志办公室资料处处长,是李奉三的老同事。据他回忆,当时李奉三是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兼管秘书处,人事行政,里里外外,跑上跑下,非常辛苦。
李奉三另一位老同事,今年74岁的丁剑告诉记者,李奉三待人非常和气,从来没有大声冲谁说过话。在丁剑的记忆里,李奉三国学功底深厚,精于诗词,更写得一手好字。 他一闲下来就写毛笔字,画的梅更是独树一帜。文章也写得非常好。
他们父子关系非常亲密。 丁剑笑着说,每次李奉三谈及李克强都眉飞色舞,非常骄傲, 李克强很孝顺,也很听李老的话。我们有同事到去疗养,李奉三还让李克强去看望这些老同事。李克强对我们安徽老乡也非常热情,很关心。 (钟虹、项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