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9月29日电(汪恩民 何蒋勇 李佳赟 徐心星)从一片荒芜的滩涂地到拔地而起的中国“农民第一城”,再到“产业兴城”的“现代化城市”,这个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的龙港镇,不仅在社会变革中实现了的神奇“三级跳”,亦浓缩了中国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演变的全景,上演了现实版“进击的巨人”。
然而,在这个迅速成长的“身体”之上,传统产业的短板随之凸显,龙港也同全国其他特大城镇一样,遭遇了城市框架捉襟见肘的“现实尴尬”。城镇化过后该何去何从,成为龙港这个变革中新生的“巨婴”所摆脱不去的“成长烦恼”。
从根本上破解“小马拉大车”的尴尬、探索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新模式,坚持产业化与城市化两轮驱动,强调“人”在城镇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龙港正用自己的智慧,在鳌江之滨继续唱响这段传奇的“小城故事”。
“处女地”上产业造城
30多年前,凭着3万元可以进城建个房、领取城镇户口这一条政策,“泥腿子上岸”的农民踮着脚将一把一把的钱塞进缴款柜台,农民“洗脚进城”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独特风潮,龙港也在农民的朴素愿望中拔节生长。
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造城运动”,共集齐地价款近1000万元,基本解决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费用,冲破了当时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经济发展三大障碍,缔造了中国城镇化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也成为“温州模式”的典型符号。
时光流转,当龙港飞扬的“造城”尘土已然落定,这座变革中新生的城镇亦开始摸索成长之路。于是,塑编声渐渐在这片处女地上响起,长长的竹竿上挂满了随风而动的纺织布料,印刷、礼品、纺织、塑编等“产业风”撩动着龙港的雄心壮志。
两鬓微白,侃侃而谈,如今已成为温州市康尔微晶器皿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陈明形,在创业初始,选择一脚踏进方兴未艾的塑料制品领域。温州素有“百工之乡”之称,当年,与陈明形一道的温州商人,携带着标有“温州制造”标签的鞋、箱包、纽扣、眼镜等小商品奔向全国各地,温州人利用“小商品、大市场”的经营理念,创造了惊艳于世的商业版图。
但随着温州产业“低、小、散”的短板愈发凸显,经历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陈明形毅然决定放弃传统的塑料制品,转而投身玻璃、微晶等新材料产业。经过年复一年的专业化研发,如今,陈明形已将企业扩展为全国规模最大、客户群最多的微晶玻璃公司,并将商业触角延伸至海外市场。
陈明形的创业轨迹,无形中也与龙港镇的发展历程悄然重合。
从“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和“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等四张“国”字号金名片,到先后规划建设一批工业园区,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型产业,曾经的“农民城”已然脱下了老旧的外衣,实现了向新型“产业城”的转型。
如今,龙港依托小微企业创业园、民营科技城、临港产业基地等产业平台,改造提升印刷、礼品、纺织、编塑等传统产业,逐步实现了产业从“低小散”到“高大全”的转变。从“自发建城”走向“产业兴城”,龙港也迎来了发展“聚”变。
“超级镇”的“改市”梦想
但在急速成长的同时,龙港也同全国其他特大城镇一样,遭遇了现实的尴尬:城市框架捉襟见肘,16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拥挤着23.5万余人;交通、教育、医疗、文体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在龙港老城的镇政府办公楼道内,每个工作日总是被带着问题而来的村民挤满,内容涵盖拆迁、文件批示、纠纷化解等大小事项。这个体量已近小型县城的镇子,每天都滋生着各类民生、教育等问题,而它的行政体制却远远无法承载其茁壮成长的身躯,这座“特大镇”亟需一条破解之道。
龙港镇委副书记黄贤满坦言,龙港的群众工作难做是出了名的。单从经济规模、城市建设水平来看,龙港已经不亚于许多县级市,但在体制上却存在“小马拉大车,大人穿小鞋”的尴尬。“对于拥有45万人口的龙港来说,很多镇级政策已不适应发展,行政体制相对滞后。城市功能、产业定位的局限,也限制了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黄贤满表示。
不断凸显的弊端给龙港敲响了警钟,人们意识到,旧有的城市形态应该打破了。黄贤满认为,要破解这一僵局,龙港必须探索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新模式,使行政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不断提升龙港城市的能级。
2014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民政部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正式公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名单。其中龙港作为全国仅有的两家镇级试点之一,将在今后两到三年内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
龙港镇委书记丁振俊介绍,龙港正在进行新型设市模式尝试,主要任务包括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职能分工,明确“县级单列管理”基本定位,按照城市发展要求合理下放权力,积极探索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等内容。
“政府在完成基本公共职能以外,还要学会将一部分的权力放给市场和社会,把基层的社会组织动员起来,同时大量削减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程序,如此不仅能激活市场活力,也能达到政府权力瘦身的效果。”丁振俊说。
据21世纪宏观研究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建制镇统计数据梳理的结果,截至2012年,镇区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的建制镇全国共有206个。
黄贤满认为,龙港已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名单,若龙港在改革过程获得成功,龙港特大城镇改市模式将具有复制性和推广性,中国将会增添两百多个小型城市。“希望通过探索以‘创新行政管理、降低行政成本’为核心的新型城市模式,龙港能为全国特大镇改革发展提供范本。”黄贤满说。
产城人融合让城市“吐纳更新”
在龙港新城副总工程师华雪杰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书写着龙港新城建设的方案设想。眼下,这片广袤的“新大陆”正酝酿着龙港新一轮的发展蓝图。
“这一块将会变成龙港新城的中央商务区,北边那一块将作为产业集聚地,那边的时代大道已经建成全线通车……”华雪杰说,龙港新城的规划,将提高城市整体的档次、品位和定位,一幅宜居宜商宜游的现代化城市蓝图正在构筑中。
丁振俊告诉记者,中央商务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港口经济区、现代农业综合区和新城拓展区等五大功能区块即将在龙港“破土而出”,而信息、金融、高端装备、通用航空等产业也将于此“落地生根”,龙港正在打造工业经济新增长极,同时通过延伸产业链吸引人才集聚。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造城,没有产业化的城市将是一座‘空城’。”丁振俊表示,龙港正力促产业升级,加快变“两头在外”的橄榄形结构为“两头在内”的棒槌型结构,使产业更多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占据产业链的高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无疑,产业的发展不能与城市中的人割裂开来。如今,龙港镇坚持产业化与城市化两轮驱动,融合发展。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龙港正紧紧围绕“人”和“城”这两大主题,撬动教育、养老、生活、生产服务等链条的发展,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建设能力,让城市有机更新提速、呼吸吐纳。
“我们始终强调人在城镇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围绕人的‘安居、乐业’诉求推进城镇建设。”龙港镇镇长陈为来认为,秉承产、城、人融合的理念,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这一新型城市化模式将改变传统城镇化的粗放发展方式,使龙港在同质化的城镇竞争中迎来突围。
曾经,锐意改革的龙港人在渔村荒滩上建造了一座城市,由此缔造了中国城镇化的一个传奇。如今,龙港这座即将拔地而起的新型滨海水乡城市,不仅承担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的重任,也将继续领航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探索。
作为改革大潮的先行者,龙港在新常态下走出的转型路径,与30年前“农民造城”的“破冰之举”相比,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作为“温州模式”的重要发祥地,龙港一次次用“胆大包天”的行动,不断拉高发展坐标,突破发展框架寻求“凤凰涅槃”,正成为再出发“温州模式”的新范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