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二战才结束时德国民众也不忿审判纳粹战犯|东德| 德国

时间:2016-06-10 07:33:45

核心提示:他告诉我们,德国的政治家及民众并不是从战争结束就有反思的,对盟军的纽伦堡审判当时的德国上下是不忿的,也是不参与的。直到61年,更多屠杀犹太人的行为被揭露,德国民众的心越来越有不安,61年德国法院自己对战争中参与迫害犹太人的高级军官起诉并审判,开始德国人对仅是战败者到有罪者的认识。

纽伦堡审判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周志兴,原题为:《周志兴:二战结束时德国就开始反思了吗?》

共识网7月8日文章原题:周志兴:粗看柏林(一) 摘编如下:到柏林的第二天,恰好是77卢沟桥事变的77周年纪念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结成同盟,是所谓的轴心国。他们到处点燃战火,直到失败。

到德国,不免会想到这段历史。

昨天傍晚,飞机将要落在柏林时,能见度极好,我看到绿树掩映下的红色屋顶,看到农田里还没有收割的一片金黄,看到田野里慢慢流淌的河流,禁不住想,当年,盟军进攻时,这里的安宁也许是一片火海!

见鬼,这次出来怎么总离不开战争?怎么在维也纳谈一战,到了柏林,该谈二战了?

果然,今天上午,我们到了伯尔基金会,基金会的专家专门为我们谈德国的历史。

这位专家体格健硕,我目测要将近三百斤,而名字很长,以至于基金会的朋友介绍时也无奈地说,他的名字太长,就叫他麦克吧。

因为时间不长,所以我希望有重点,就先提了要求。我说,我想知道两个问题,二战以后,德国是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又是怎么处理和邻国的关系的?再就是,东西德统一后,怎么能够融合在一起的?

麦克说,这正是我想说的。

几十年的历史,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和融合,不是三两句话可以说完的,可是,在日记里又不可能长篇大论,于是我偷懒,把喻杉的微信贴在这里:

今天是抗战纪念日,我们在柏林的一天非常有意义。东道主伯尔基金会为我们请了一位德国政治及教育方面的专家麦克先生给我们介绍二战后德国是如何反思他们的历史及如何重新与邻国建立互信关系的,尽管只有我们两位听众,但麦克先生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他既介绍史实,又谈他的分析与观察,整个上午的交流太丰富无法在此一一转述,只说最让我受启发的是,对历史的认识只有在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后,才能真正拥有行动的力量。他告诉我们,德国的政治家及民众并不是从战争结束就有反思的,对盟军的纽伦堡审判当时的德国上下是不忿的,也是不参与的。直到61年,更多屠杀犹太人的行为被揭露,德国民众的心越来越有不安,61年德国法院自己对战争中参与迫害犹太人的高级军官起诉并审判,开始德国人对仅是战败者到有罪者的认识。68年的学生运动,是整个社会对有罪认识的形成,70年的勃兰登一跪是顺应整体社会的赎罪行为。从此德国全民都加入到主动为受害国和受害者的赎罪行动中。

喻杉说的很精辟。如果要多说几句,那么,历史是这样走过的。

战争刚结束的几年里,德国社会普遍存在胜者王侯,败者贼的心态,对二战的反思也主要局限在学术范围内。1951年9月,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发表声明说:大多数德国人民反对纳粹针对犹太人的暴行,大多数德国人民与这种暴行无关。阿登纳政府试图尽快甩掉历史的包袱。1949年9月和1954年6月,联邦德国议会先后两次通过大赦法案,连一些直接参与过大屠杀的纳粹头目也被释放,社会舆论也很少揭露纳粹罪行。

许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