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活记忆之60年代(上)-物质短缺时期

时间:2016-12-15 17:16:18

“永久”、“凤凰”、“飞鸽”

新中国的自行车,起步于50年代,只不过那时还是初级阶段。

“车灯”这种在现今自行车上并不常见的零件,却曾是50年代自行车夜行的“通行证”。那个时候,很多地方晚上没有路灯,为了安全起见,自行车没有“车灯”照明,晚上是不让上路的。自行车灯的关键零件是“摩电管”,在与车轮胎的摩擦中,“摩电管”把摩擦力转换成电力,产生照明。“摩电管”在当时很贵,有一些人买不起,于是,专门给自行车配备的手电应运而生。手电是方形的,需要两个1号电池,插在安装车筐的前叉上,一样起到照明作用。更没钱的人,只能买纸糊的灯笼代替。

侯宝林的相声段子里,对此有过描述:有人喊,“着啦!着啦!”骑车人说,“废话!不着能叫灯吗?!”结果一看,连袖子都着了!

60年代,“永久”、“凤凰”、“飞鸽”,逐渐创出了品牌,在全国自行车评比中名列前三位。

那个时代,自行车不仅是人们基本的代步工具,也是百姓重要的家当之一。以北京为例,1965年是94万辆,1970年是144万辆,1975年则达到了223万辆。(《北京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9》,北京市统计局1979年编)

当时拥有这三大品牌自行车的人并不多,一旦拥有,就像现今开奔驰、宝马一样让人羡慕。60年代一直持续到70年代,自行车曾作为结婚“四大件”之一,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拥有一辆“名牌”自行车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的。

( 许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