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弩已经陪伴杨立10年 本组图片均由 杨桦 摄 杨立在摆弄他制作的箭 射弩比赛 专题采写 实习生 杨桦 刘蓉 记者 蒋玉青
“嗖!嗖!嗖!”电影《锦衣卫》中,只要锦衣卫出动,观众基本就能听到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这种声音正来自他们手中那把叫做弩的兵器。作为冷兵器时代一种重要的武器,弩曾让无数英勇好汉丢盔弃甲。
11月8日,在郴州市进行的湖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落下帷幕,射弩赛场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弩不再嗜血,可它依然用其50米内相当于一支五四手枪的威力,证明自己的强大。
新晃队的教练员杨立在射弩这个项目中算得上“老资历”。他参加过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和4届湖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射弩比赛,在第三届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中,他包揽了男子传统弩的跪式、立式和全能三项冠军。
说起杨立与射弩的结缘,可谓是一拍即合,“我在部队多年,接受过专业的射击训练,成绩相当不错。1990年,当时新晃体委组织人开展射弩运动,其中就有我。当我在张家界观摩了一次全国射弩邀请赛后,就彻底喜欢上了这项运动。”
当时,杨立凭借从赛场拍回来的图片,自己动手开始制作传统弩,并带着它参赛,“由于初次做弩,没有瞄准器,精确度有限,第一次参赛成绩不理想。”首次参赛遇挫后,杨立意识到一把好弩对运动员是多么的重要,之后他就参照着半自动步枪的准心,一边摸索一边改进。
杨立介绍,制作一把传统弩一般都需要半年的时间,他拿起一把伴随他10年的传统弩,告诉记者,“它主要由弓片、弓弦、弩身三部分组成,中间不能用任何金属配件,只能用硬质的动物骨头衔接。这把传统弩的弩身采用了上等的硬质木材,弓片则选用了韧性较大的竹子,两者再用胶水粘合,而弓弦一般采用弹性较大的尼龙绳。这把弩的射程能够达到100多米,在50米的范围内杀伤力相当于一把五四手枪的威力。”
谈及弩的制作,杨立乐在其中,“我每天都要摆弄这些弩,一天不弄就会手痒。我每个月都会制作一批竹箭,一批为50支,几乎每天晚上我都会在家里做箭。”他告诉记者,其实做箭比起做弩更加辛苦。
“训练两个月,需消耗80支竹箭。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才能掌握好弩的性能,我一般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适应一把弩。”杨立介绍说,除了刻苦训练,射弩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不高,但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视力,所以,退伍军人就成了他挑选队员的首要目标。
延伸阅读
湖南射弩现状
怎样制作一支弩和箭
射弩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狩猎和自卫的武器,我省主要分布在湘南、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这次运动会上, 射弩比赛分为民族传统弩、民族标准弩两大项,又各分为立姿、跪姿两种姿势,每人每种姿势各10支箭。据射弩比赛副裁判长刘建平介绍,新晃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江华瑶族自治县、郴州市是我省射弩的传统强队。
1、弩只能用竹、木质材料制成。弩床上可设管槽与瞄准器,瞄准器只允许用弩身相同的材料制成,击发部分可用任何材料制成,但长度不得超过8厘米。管弦的制作材料不限。
2、箭是用竹、木质材料制成的,长度不限,断面直径不超过0.6厘米,箭头、箭尾可用其他材料,但长度规定为箭头不超过8厘米,箭尾不超过l厘米(尾翼除外)。( 许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