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该忽略的抗倭名将:四百年前名望高于戚继光

时间:2016-04-27 14:26:41

核心提示:在当年的东南沿海一带,俞龙戚虎,杀人如土的民谣一直传诵至今;《福建通志列传》也有世言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之语。龙与虎,都是威武勇猛的象征,但在国人传统观念中,龙显然要比虎高出一筹。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3年第03期,作者:曾纪鑫,原题为:《俞大猷:不该忽略的抗倭名将》

提及抗倭名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戚继光。俞大猷这个名字,尽管没有完全被遗忘,但有关他的生平、功绩等,世人知之甚少。四百多年来,世人有意无意间将这位当年名震海疆、功勋卓著的抗倭英雄忽略了。其实,在抗击倭寇的艰难岁月里,俞大猷与戚继光并列,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就某种程度而言,俞大猷还在戚继光之上。在当年的东南沿海一带,俞龙戚虎,杀人如土的民谣一直传诵至今;《福建通志列传》也有世言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之语。龙与虎,都是威武勇猛的象征,但在国人传统观念中,龙显然要比虎高出一筹。

【文武双全,一代儒将】

俞大猷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一个世袭百户的军官家庭。百户之职属明军中的最低武官,正六品,年俸120石。生于世袭军官家庭,从小习武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而俞大猷在《饮马长城窟》一诗中却写道:臣十有五着青襟,十年稽古志何深。据此可知,他5岁就入私塾念书,15岁即中秀才,被时人称为十才子之一。长辈并不希望他继续世袭武职,而是通过科举之途获取功名,改变家族的命运。

然而,少年得志的俞大猷在科举场上并不如意,这恐怕多少与他的不务正业有关。考中秀才后,俞大猷便拜理学大师蔡清的弟子为师,钻研《易经》,学古文词,读古今兵法;还在当时读书的清源山练拳习武,学的是与少林武术一脉相承的赵氏太祖拳,于《四书》《五经》等科举必读书籍自然有所懈怠。直到嘉靖十年(1531年)父亲病逝,俞大猷连举人也未考上。父亲一死,家境贫寒的他迫于生计,不得不承袭父职。

俞大猷投笔从戎之时已29岁,仅当个百户小官,可谓入行晚,起点低。但20多年的刻苦攻读,他饱览经书,见多识广,文韬武略非常人所及。既入行武,拳术本已十分高强的他,又醉心于骑射之术,达到了百步穿杨的水平;并向著名侠客李良钦学习荆楚长剑。练不多久即入化境,就连师傅李良钦也叹服不已:公异日剑术,天下无敌者。

李良钦的预言不久就应验了。

嘉靖十三年(1534年),俞大猷参加福建武科乡试,中武举;第二年参加全国武举会试,以名列第五的成绩考中武进士。俞大猷精于兵法,然后加以实践,再综合太祖拳、荆楚长剑及全国众多名家武术,撰写了一部武术专著《剑经》,练兵时以《剑经》作指导,练出的俞家军所向披靡。戚继光在训练士兵时,也传授俞大猷的《剑经》,训练的戚家军在抗击倭寇的大小八十余战中无一败北。戚继光说:向见总戎俞公以棍示余,其妙处已备载《剑经》内,逐合注明,无容则赘不惟棍法,虽长枪各色之器械,俱当依此法也。近以此法授长枪,收明效。极妙,极妙!同时还将《剑经》全文收入他的《纪效新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