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指纹识别探秘”“无土栽培的自动供液系统”……北京市初一、初二学生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丰富多彩的内容极大地调动着学生的参与热情。这门课程转眼间已开设一年多:学生上网自主选课,每学期5次课,每次2小时,完成次数和质量计入中考总分。其授课内容有哪些?学生喜欢选什么课?授课老师来自哪儿?记者实地走访,请看一线调查。
从“需求侧的拉动”转向“供给侧的推动”
把“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上什么课,学生自己做主
北京市丰台区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数字密码锁”课堂上,孩子们全神贯注。课桌上,摆着插头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二极管、三极管、蜂鸣器、电阻和花花绿绿的导线。
“我早上10点就出门了,为了赶下午2点的课,来回路上得四五个小时。”来自密云五中初二年级的刘海蓬说,“不觉得辛苦,我早就想上这样的课了!”
为什么开设“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随着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教育资源供给需要更加多元化。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设计思路就是整合广义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精确的学习服务。”把“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要实现教育改革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的推动’的根本转变。”李奕说。
在这个改革项目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被教育者”,而是以“主人”自居的“消费者”。北京市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一反“千人一课”“千课一面”的传统模式,旨在将这种“消费者观”落到实处。截至目前,活动共提供涵盖自然与环境、电子与控制、健康与安全等多个领域的1000余个项目。
“指纹识别探秘”“水火烫伤紫草膏”……学生上网自主选课,每学期5次课,每次2小时。授课老师则来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所有项目都是学生自主选择,喜欢什么、上什么课乃至淘汰什么课,都由学生自主选课的“上座率”决定。
“选课和上课都是我自己做主的,老师和爸爸妈妈都没插手。我喜欢什么就选什么。”西城区宣武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二学生张羽说。在采访中,学生们往往这样回答。
从“照本宣科”转向“享受科学”
打破学科界限,多学科交叉;动手实践占据2/3课时;打破学校围墙,锻炼协作能力
在北方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几何机器人”课堂上,来自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九中学的初一学生王晴惊喜地说:“我的机器人动起来了!”在她手中,一个黄色的“雪花机器人”如花朵般层层绽放。这个几何机器人,在2014年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访华时曾“露了一手”。而此时讲台下坐着的,是30个来自北京各区的初一孩子。
“这个几何机器人的基本外形是数学图形,用到了数学知识;给机器人加上动力,用到了物理知识……”客串“初中老师”的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姚燕安在课上讲道。
打破学科界限,多学科交叉,是北京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一大特点,而科学启蒙的背后是精心打造的教学资源的支撑。比如,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开设的“测量声速”课程,其实就是本科生实验的“精编版”。“我们去掉了初中生难以理解的因素,内容更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主讲教师刘尚介绍说。
动手能力,是在课程设计之初就一再强化的理念。北京市规定,在每个课堂中,必须有不少于2/3的时间用于学生动手实践。比起传统课堂上的老师讲、学生听,科学实践活动课堂简直是一个“动手乐园”。不仅如此,开放性的课堂打破了学校围墙,让孩子们结交了新朋友,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体感鼠标”课上,邢石旭和王涵铄成了好朋友,他们一个来自大兴八中,一个来自北京十一学校;两个人配合默契,俨然一对“科学搭档”……
从“只拼纸和笔”转向“关注平时,关注实践”
教育资源流动起来;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教学;教学理念可全国推广
拥有包括航空科学与技术、风洞等9个高端实验室的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开设了“遥控滑翔机的制作与调试试飞”“雾霾中的微生物”等课程。“我们学校的优质资源不只面向三十五中学生,也服务北京所有区的学生。”校长朱建民介绍说。开放的设计让北京市的资源流动起来,现如今,200多家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等在内的资源单位结成了“统一战线”,经过严格的审核和筛选,都能“变身”为孩子的“课堂”。
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系统共发布课时数2.7万次,全市8.8万名初一学生,平均每个学生可以选择11个活动项目,学生满意度在4分以上(5分满分)的达97.8%。上课方式也不限于让学生自己“奔波”,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可以为学生“团体选课”,由资源单位送课到校。此外,为避免学生选课的功利色彩,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只要学生按时上课,完成“任务单”及课程评价,就能够得到相应分数。至于完成得好与坏,在分数上差别并不大。
“让全市学生自主选课,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教学的做法,在北京教育改革中尚属首次。”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张毅评价道,这是从“招分不招人”向“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变化,也是从“一考定终身,只拼纸和笔”转变到“关注平时,关注实践”的坚实步伐。
“北京市探索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初衷就是尝试改革教育的供给侧。”李奕认为,虽然各地情况不同,但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则,在各地都可以付诸实施,“广义教育资源供给不能固化地看,比如,西安以兵马俑、古城墙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系列主题教育,实施效果不亚于北京。”
■记者手记
创新的种子早播撒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
创新人才怎么培养?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教育改革案例,那就是不用规定、纪律和号召去“引导”需求,更不局限于一校之力,而是把整个社会变成“大课堂”,在教育供给侧实现丰富多元可选择,让孩子们自主行动起来。
教育理念的转变,也许就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变化,给国家和民族带来长远的影响。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种内生动力的唤醒、潜在能力的发现,比什么都珍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谁知道在这些因为爱好而眼睛发亮的孩子里,有没有未来的牛顿、爱因斯坦呢?我们充满热切期待……
《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06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