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美国“脱颖而出”
在多达1421个的华盛顿越战纪念碑设计方案中,第一名胜出得毫无异议。当设计者身份公开时,舆论哗然。几乎没人想到,脱颖而出者竟是一名21岁的华裔“黄毛丫头”,她就是林璎(Maya Ying Lin)。
那时林璎只是耶鲁大学建筑系大三学生,她的设计一度不被导师看好,而且只获得了“B”的成绩。可正是这个设计方案,在同台竞争中击败许多建筑大师,同时也把导师的设计方案硬生生地淘汰出局。虽说之后经历了许多坎坷甚至歧视,最终,林璎的设计仍然被采用。
如今,林璎在建筑设计界早已无人不知,可那时没有人知道她是何人。甚至她自己也不清楚她还有个姑姑叫林徽因,在中国文学界和建筑设计界名气不小,姑夫梁思成更是中国建筑界的泰斗。林璎的成就与她的家族关系无关,而是社会主流对她的才华作出了公正的评价。
这样的例子在今天也不少见。
我女儿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却在申请医学院兼修博士(MD/pHD)学位时,被几所美国最顶级的医学院拒绝,最后就读申请时“保底”的马里兰州大学医学院。不过,今年博士毕业的她,毕业论文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她的导师是位年轻教授,研究室组建时间不长,之前在世界最顶级的学术期刊上没有发表过文章。她有这样的成果,从导师到学院都十分高兴。虽说教授的指导功不可没,但论文毕竟出自学生的课题,论文署名学生在前、教授在后,并没有什么名分争议。
女儿在完成博士课题的过程中,从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申请到16万美元的研究经费。虽说数额不算大,但研究室的学生以自己的课题申请到经费,有些“当家做主”的感觉。我认为这是政府鼓励年轻人成才的明智策略。十几万元的研究经费,对一位教授来说或许是小数目,但对一个学生来说,其价值可能远超经费本身。当年轻人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时,他们可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和创新智慧。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新时代,对一些传统做些策略上的改良,有助于让青年的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培养出更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才,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作者简介:陈旭,出生于福建福州,现居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郊)
许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