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师生关系:学习共同体

时间:2016-12-03 03:54:56

原标题:现代师生关系:学习共同体

编者按

编者按

中国的大学已经全面迎来了95后大学生。作为在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原住民,信息技术已经全面嵌入这些95后大学生学习、生活乃至思维习惯等方方面面。

对承载这些学生的大学来说,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以至师生间的相处模式,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育人水平,而育人的关键就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正在努力建设“双一流”的中国大学来说,重塑师生关系,关系到每一所大学,不仅是“双一流”大学。

可以肯定的是,一场新的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教育改革已经在我们的大学校园拉开大幕。我们从今天起开设“重构互联网时代的师生关系”专栏,请专家、大学校长就此问题各抒己见,希望能为这场改革厘清思路,提供真知灼见。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相随使教育生生不息,由此,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便成为教育活动中最为普通和最为重要的关系。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不同的教育阶段,师生关系有不同的内容和与之相应的表现形式;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形态,师生关系与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用“从游”来比喻大学中的师生关系,他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在大学这片知识的海洋里,教师是导游者,引领学生搏击风浪,学会本领;学生是从游者,亦步亦趋、紧紧相随、慢慢长大。这是一种“从游”式的师生关系。

当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随着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与教育融合,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5后学生步入大学校园,传统的“从游”式的师生关系受到不少新的冲击。学习的场域由于网络的广泛延展性和其他媒介的方便快捷,不再局限于教室、课堂;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求教于教师,也可以自主学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养分,甚至是在某些问题上向学生学习,或与学生一道学习、共同提高。因此,当下的师生关系中,学习合作者的因素在增长,教学相长、生师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在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逐渐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教学领域中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发展趋势。

扬弃与超越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得以生存、延续、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一所大学都是由教师(当然也包括管理者)和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大学固然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但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这是“大学之道”,也是大学的“初心”。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平等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学习为中心任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始于课堂,但又不止于课堂,它将课内的互动与课外的交流,线上的学习与线下的咨询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以相互交流、彼此信任、联系紧密、互动频繁、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达成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目标。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对传统的、特别是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的扬弃与超越,是现代高等教育师生关系的集中表现,是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

教师是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引路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是教育内容的设计者,也是教育实践的推动者,是影响和决定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导力量。对于师生关系,有一个十分流行的比喻,那就是花朵与园丁。苗木要生长,花朵要盛开,园丁很关键。园丁要依据苗木的生长特点、生长周期营造出适宜的生长环境,才能让苗木茁壮成长、花朵应时盛开。园丁不能模具式地把学生批量生产成一模一样的器具,也不可违反生长规律揠苗助长。从这种意义上说,育人不应像工业,而更应像农业。我们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营造适宜学生成长成才的环境。

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教师的任务不只是匆忙地穿梭于课堂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传道”——引导人生的责任,要帮助青年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让学生学会思考比学会知道更重要

互联网时代,学生的思想较之以往更加开放、活跃、自由,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同时,在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学生需要的任何知识都可以通过查询、搜索快速的获得,教师在学生知识建构方面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性不断增强。由此,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问题凸显了。很明显,让学生学会思考比学会知道更为重要。因此,教师的责任已不仅是研究如何“教”,更要深入系统地研究让学生如何“学”,如何学得更好。

美国一家调研公司的报告指出:95后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为8秒钟,他们的大脑已经进化至能够更快速地处理信息,并且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更大程度的心智挑战。面对思维敏捷、知识碎片化的一群学生,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发生哪些变化?如何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这个“势”就包含了当代大学生的学情特点与学习规律。现在欧美国家一些大学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如美国的“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澳大利亚的“课程体验调查”和英国的“全国大学生调查”等,都把对学生学习的重视与研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加倍主动地去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要促使学生把学习视为第一要务,学校要建设良好的学风,支持和奖励爱学、勤学、善学的学生,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近一个时期上海市高校“中国系列”思政课走红,成为上海高校实实在在的热门课程。“治国理政”“读懂中国”“中国道路”“法治中国”“创新中国”等一批课程围绕当下青年学生最关心的国事,由授课教师和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思政课程”开始转向“课程思政”,曾经让学生昏昏欲睡的思政课成为学生追捧的精品课程。这一转变的背后,就在于课程的设计不再是教师头脑中的一种经验安排,课程内容回应了学生的现实关切,课程的方式适合当代学生接受新知的特点。

只有我们每个教师都重视立德树人,都把教学视为第一任务,把教师作为第一身份;只有每个学生都勤于学习、热爱学习,把学习视为成长的第一需求,把学生作为第一身份;只有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充满活力、生动活泼、奋发上进的学习共同体中如饥似渴地求知、孜孜不倦地探索,我们才能形成优良的学风,才能构建起大学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学生的成长成才才能从美好的愿景变为理想的现实。

让教师处处体会到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归属与荣耀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践行“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敬业奉献,但我们也要看到,教师也有自己专业发展、职业成长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广大教师,我们要多一分呵护与关爱,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解决后顾之忧。只有当教师处处体会到站在三尺讲台上有帮助、有依靠、有归属、有荣耀,他们的教学信心、教学情感、教学责任心才能被激发和唤起,才能转化成奉献教学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十三五”期间,我们要牢牢抓住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把支持和扶持拔尖人才与帮助培养广大教师结合起来,使高校教师队伍的职业能力和师德素养有一个整体性提升,为高等教育提高水平、办出特色、由大变强、实现现代化打下最为可靠的基础。四川大学自2014年起在全校设立“卓越教学”奖,就是让长期从事本科教学的优秀教师的辛勤劳动得到充分肯定与尊重,构建起专注教书育人的大环境。厦门大学等不少高校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研究和帮助教师发展成长。其他高校也有不少好的做法。要通过制度设计,让高校的校园涌现更多的好老师,让更多的好老师奉献出更多的好课程、培育出更多的好学生!

“教书育人”是大学最重要的任务。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是不是一流,固然要看它的排名、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成就,但是更要看这所大学师生的精神风貌和师生关系。好大学的教师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其明显的精神印记。师生学习共同体不仅是一种学习的协作组织,它更是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在这个共同体中并不只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教授过程的融合,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精神和心灵的碰撞,情感、思想和智慧的交融。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和学生在理解、信任、交流、互动中臻至完善,达成共识,增长智慧,体验生命,完善人格,这就是教育的真谛和教育的本真!

(作者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授)

许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