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还是抄袭?这不该是个问题

时间:2016-05-10 10:52:48

原标题:借鉴还是抄袭?这不该是个问题

与学术腐败成为大众话题相比,近年来,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学位论文)抄袭现象,却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抄袭现象的普遍化,抄袭模式的隐蔽化,以及对抄袭行为的片面理解,是毕业论文抄袭问题的几大表现。

有学者认为,抄袭几乎在每一篇毕业论文中都存在,这当然是夸张之语。但是,对于特定学科、特定专业,因为抄袭的低成本化,抄袭的确成为普遍问题之一。比如,不少人文社科专业的毕业论文,缺乏实际的调研和研究,仅仅凭借对文本的分析作论文。我并不是说,文本分析缺乏意义,但是重复分析和简单分析,是大学生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更多的分析结果来自前人的既有成果,毕业论文成为了炒冷饭。

前段时间,北京大学图书馆公告称,将暂停与中国知网的合作,引发舆论关注。几乎所有在中国大陆境内出版、发表的学术论文,包括部分硕博论文,其全文都被知网收录。相比国际上较为分散的论文数据库系统,中国知网堪称包罗万象的论文巨无霸。很多专业的学生在写作论文过程中形成了对知网的高度依赖。一篇毕业论文经常是如此制造出来的:通过知网下载大量同主题、近似主题的论文,再加以拼凑、整合,甚至不排除这样的论文被知网收录后被“再利用”的可能。北大图书馆宣称不购买知网数据后,曾有学生调侃——或许这会让当年毕业生的论文写作遇到障碍,但也很有可能让当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水准大大提高。

当前,各校针对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均建立了一系列反抄袭机制。最常见的方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利用知网提供的论文重复率检测系统,分析毕业论文的重复率。因为知网囊括了绝大多数学术资源,这样的检测方法的确有合理之处,有力地避免了传统的通篇抄袭的现象。但是,计算机分析的重复率只是一个数字,无论是10%还是20%,它仅仅代表了抄袭可能性的变化而已。事实上,如果抄袭者通过修改词句表达,也可以让重复率低于5%,而认真引证的作者,却可能面临重复率偏高的尴尬。机器检验只能比较词句的差异,而无法检测出思想与精神的重复。更诡异的事实是:虽然知网的论文检测只面向机构用户,但是一些机构人员利用这个“特权”向学生出售检测报告,不少学生提前在淘宝上购买自己论文的检测报告,并根据具体重复的内容加以修改,就低成本地规避了学校正式检测可能会发现的问题。

平心而论,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学术原创能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一篇具有独到观点、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基于这种事实,包括导师、论文评审委员会在内的培养方,普遍对论文原创性的要求降低了标准,因此产生了论文答辩过程中的“放水”现象。对本科甚至硕士生来说,学校对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论文把关的重视程度,一篇毕业论文水准的高低,往往只取决于导师个人是否爱惜羽毛,是否愿意秉持”严师出高徒“的观念。

抄袭现象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学生对论文抄袭形成了一种轻率的态度。很多学生认为,一篇论文的产生,大量的“借鉴”“引用”是不可避免的过程。这无形间提高了对“抄袭”这一行为的界定标准。本来,学术论文是学术思想和观点的表达,只要自己的思想不是原创的,而且有明确的来源,就可以认定为是抄袭。而现在,抄袭成为一种技术性的评判,而且对抄袭的认知也停留在文本层面,好像两篇文章每一句话都不一样就不是抄袭了。

扭转当前这种普遍的抄袭现象,首先要从扭转学生对抄袭的认知方法做起。一篇文章究竟是借鉴还是抄袭,这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这需要学术界做好自上而下的引领,也需要学生愿意把毕业论文的写作视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同时,社会也要提高对论文的重视,几乎没有一家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求查阅学生的毕业论文,如果学生的学术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达到某种程度上的统一,那么对毕业论文的敬畏程度将有机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王钟的)

许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