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写万字长信质问应试教育 自称是心灵告白

时间:2016-09-14 06:00:00

可中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不断认可定论,记“标准答案”,不管这个“标准答案”是“标准惨案”还是“标准冤案”,把孩子搞得一点脾气都没有,许多孩子小时候活泼乱跳,上学后渐渐变得呆头呆脑,小时候还像哲学家,爱思考大问题,越长大越世故、越深沉、越谦虚,其实是越来越失去自信。

不要预支焦虑,生命需要开阔,观念需要解放,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解放人,不是为了限制人。

“如果我们让学生的词典里只有‘拼搏’、‘奋斗’、‘成功’几个可怜的词,那么请问:学生的生活在哪里?生命在哪里?那种把生活 与幸福不断滞后的教育注定不是成功的教育。

万言长信引发围观、崇拜、上访与“谈话”

1980年5月,《中国青年》刊登了一篇读者来信:《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署名潘晓。这就是著名的“潘晓来信”,在那个时代引起了一场关于人生的大讨论,席卷全国。

三十多年后,陕西师大附中48岁的语文老师杨林科,耗时两天写出的一封16000多字的长信,也在学生、家长当中引起围观和震动;经当地媒体刊发后,因长信对中国教育的真诚思考,被不少人视为教育界的“潘晓来信”。

“事实是,长信被刊发后前两天,校园空气有些紧张。”杨林科介绍说。也有知晓内情的人士透露,校方甚至一度召开紧急会议,如临大敌。从第三天起,“大家开始公开热议此事,有我不认识的学生路上向我致意,有外班的学生来到办公室,叫我一声杨老师后,向我深深鞠躬行礼……”

也有家长这样表述自己的矛盾:读到这封长信时,激动不已,极为认同杨林科的观点;但再抬头看看已读高中的孩子,又会慢慢放下长信,一切如旧。

“我认为,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就此而言,教师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够影响别人的大脑和心灵。”杨林科这样评述自己的职业。相对于当下被演绎到极致的、以升学率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他认为通识教育和全人格教育从长远来看对孩子更有利,然真正的改变,看起来何其缓慢何其艰难。

在这封被杨林科视为“心灵告白”的信中,自称陷入学生“崇拜”与个别家长“上访”夹缝中的他,还关注着教师群体的矛盾与痛苦。

“要让学生和家长满意,要让上级领导满意,教师们不仅要面对“一仆二主”的外在尴尬,还得面对良心审判的内在羞愧,在“让他人满意”和“让自己满意”之间很难和解。”在已被收入到百度文库中的万言信,他这样表示。

这封表达着自己对教育现状呐喊和彷徨的长信,是杨林科送给学生们的礼物。“学生们都快乐而自豪,因为我告诉他们,我们参与了历史。”

12345下一页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