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7月25日的日记里,缪昌联这样写道:“我所任教的五年级语文和数学两科,都获得了全乡统考第一名,教育办奖了两个搪瓷杯和两条毛巾,这是我从教生涯中第一次获奖。手捧着沉甸甸的奖品,心里乐滋滋的。今后我一定要继续努力工作,为山下村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一坚持,就是39年。
爱让他坚守,坚守让他爱得更深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这幅挂在龙家小学教室,稍显发黄的对联反映了湖南知识阶层的重视教育的传统,缪昌联同样如此。
从1977年高中毕业开始,缪昌联就一直在家乡湖南省浏阳市山下村龙家小学教书。龙家小学以前是完小,最多的时候有11个教师,但是从2001年下学期起,学校就只剩下缪昌联一个教师,现在他教着一、二年级25个孩子。
澄潭江镇中心校副校长兰水根表示,缪昌联老师的精神有两点,一个是爱,爱教育、爱学生、爱学校、爱家乡;一个是坚守。爱让他坚守,坚守让他爱得更深。
学生就是他自己的孩子。1987年秋季开学第三天,二年级的杨招林还不见来报到,他步行十多里山路去劝学,却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栋多处开裂的土砖房,几张断了脚的椅子、几件不成样的家具……缪昌联的眼睛湿润了,尽管当时他只有几十块钱的工资,但却毫不犹豫地资助杨招林到了小学毕业。
1981年下学期,由于天雨路滑,一个叫陈杰芝的学生在放学路上不小心掉进河里,导致右腿膝关节移位。为了不影响功课,他每天跑到离学校4里多路的陈杰芝家中为其补习。
已经在福建工作的王敬波,1979年时正读五年级,当时父母病了,兄弟姐妹比较多,不得不帮家里做家务,也因此经常迟到,内心很忐忑。但是缪昌联没有严厉批评他,而是和风细雨,耐心开导他,给他补课。这在王敬波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无限美好的回忆,后来谈及此事,觉得老师很给他“面子”,尊重他。现在每年回家,王敬波都要去看望一下缪老师。
看到学生没地方午睡,今年,缪昌联和老伴商量,从自己的收入里拿出4200多元钱,亲自去长沙买了24张儿童床。
为了孩子,不善言辞的缪昌联多次向有关部门争取支持,在他的努力下,电教室、多媒体设备都有了,新食堂也盖好了。缪昌联说,“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
我走了,外面的老师很少会愿意来
缪昌联的从教之路其实有些偶然。读高中的时候,班主任陶老师私底下说,“那个缪昌联,以后去教书肯定合适。”缪昌联当时不知道老师为何这样说,但刚好遇上学校招教师,他就报名了,成了一名民办教师。
年轻的心总是萌动的,两年后的1979年,缪昌联差点去当兵了,体检都合格了,但由于是家中独子,母亲死活都不让他去。孩子们听说他要走,也都哭起来。“没想到刚两年就与孩子们建立了这么深厚的感情。”缪昌联被深深感动,选择了留下,从此再也没有动摇过。
1983年,他考上了攸县师范,毕业后回乡教育办报到,教育办主任问他,“缪老师,你是去乡中学教书,还是回龙家小学?”缪昌联想都没想就选择了回龙家,因为他知道,龙家需要他。
2001年下学期,澄潭江镇搞学校撤并,比较偏僻的学校被撤掉,龙家小学也只保留了低年级,教师可以选择外调或者留守,缪昌联这次依然选择了留守,“龙家属于偏远山区,我一走,外面的老师很少有人会愿意进来,即使来了,也未见能守得住。”
缪昌联并没有因为一个人,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备课、写教学计划、批改作业一个都不落下,龙家小学的教学质量也常常在镇里名列前茅。
缪昌联不仅要管着二十多个孩子德智体美劳所有课程,而且打扫教室、整理桌椅、清扫厕所、美化校园都是他的事。为了方便,缪昌联把家搬到了离学校200米远的地方,每天早上6点多钟就到校。
听儿子赞自已敬业 感到很舒畅
缪昌联的学生有考上北航的,有考上中南大学的,但他坦言,目前还没有非常出名和做出很大成绩的学生。对此,他看得很开,他对学生的要求很朴素:干一行爱一行,做好本职工作。
在外打工的学生回家,经常来看望他,在这些普通的劳动者眼里,缪老师为学校操劳几十年,敬业的精神正是他们一生的榜样。
他也教育自己的孩子“敬业”,要求他们不要“身在曹营心在汉”。有一次在国企做管理工作的儿子当着好些人的面对父亲说,“爸,虽然跟你还比不了,但我在工作中也很敬业。”听了这话,缪昌联觉得很舒畅。
听说教育部今年教师节要给从教30年的乡村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缪昌联笑道,很希望得到这个证书,因为这体现了国家对乡村教师的关怀与认可。
相关阅读:
吴九成:扎根瑶乡的“土著教育家”
吐拉甫·亚森: 38年只迟到8分钟
支月英:山里的景 山里的人留住了我
孟敏:乡村小学安下家 既当老师又当妈
刘远开:操场就是我的三尺讲台
张有国:为了37年前的那句承诺
许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