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大学:手机话费“甄别”伪贫困生
本报讯(吴奕 明平)“21人取消贫困生资格,32人从家庭经济特殊困难降级为一般困难。”日前,江苏大学学生工作处正式公布了对4463名贫困生话费调查的大数据处理结果,或降级或取消的“摘帽行动”为精准帮扶大学贫困生工作夯实了基础。
去年12月,江苏大学非毕业班的4463名贫困生收到通知,学校对贫困生库学生开展资格再认定工作,认定方式是学生本人提供当年10月至11月手机消费情况。最终统计显示,手机月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学生为4110人,占92.09%;在100至150元消费区间的人数为289人,占6.48%;超过150元消费的人数为64人,占1.43%;极个别贫困生手机月消费额甚至超过了300元。
“精准识别贫困生,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精准识别了,才能精准帮扶。”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吴立平从事资助工作7年,深知贫困生认定是各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在江苏大学,学生家乡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是贫困生认定的主要依据,但由于范围广、数量大、监管难,贫困生库难免掺入一些并非真正贫困的学生。
从2013年开始,江苏大学尝试每年以手机消费调查的方式对在库贫困生进行资格再认定,调查对象面向非毕业班贫困生。对月平均消费100至150元的同学,学校建议采取降级处理;对月平均消费超过150元的同学,则建议取消贫困生资格。3年来,共有190名学生降低了贫困生等级,48人被取消了贫困生资格。
贫困生手机消费调查仅仅是江苏大学贫困生资格再认定工作的第一步。学工处根据消费清单提供的只是初审参考意见,会不会降级或取消资格,最终取决于贫困生所在学院经过调查、约谈和群访后出具的具体处理结果。
“学生的情况多种多样,贫困生认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人性化地开展工作才能避免‘一刀切’。”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从事资助工作的辅导员范延臣告诉记者,去年学院共有380名贫困学生参与了手机消费调查,有34名大学生月平均消费超过了100元,“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确实有特殊原因,比如,有的是忙于创业,有的是家庭遭遇变故,有的是参加辩论赛查阅资料导致流量超出”。范延臣表示,对消费超标的每一位学生,学院一方面直接谈话,了解具体情况;另一方面也通过学业导师、班级干部、宿舍舍友等多渠道深入了解其生活学习状况。最终,34人仅有6人降低贫困等级、3人取消贫困生资格。
挤掉贫困生队伍水分的同时,江苏大学进一步完善“奖、助、贷、补、减”资助体系,仅2015年就发放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校阳光助学金、社会资助等共计2466.9万元,惠及贫困生9149人次。学校还对贫困生库中的特殊困难学生进行“重点帮扶”,按照各级各类奖助学金的最高标准进行优先资助,优先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
许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