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继新:教育成为最大的民生

时间:2016-09-06 16:27:36

原标题:教育成为最大的民生

“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上好学”,成了黑河市爱辉区政府部门的头等大事,这恰与老百姓的期盼心灵相契,一脉相承。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已经升华成一种社会的共识。

爱辉区从2014年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率先试行学区制,2015年再跃升一步,开始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改革虽然正在进行时,丰硕的果实已经在飘香。

党委政府部门顺民意推改革

教育改革的区域推进,旨在实现教育发展的均衡状态,而实质是对教育平等的现实性表达。可以说,推进均衡教育、解决择校热与大班额、让更多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已经成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事。

黑河市爱辉区的“箭”已经射出,而且堪称有的放“矢”。

黑河市实验小学系百年老校,与颇有实力的第六小学同属优质学校,班额虽已60余人,可要求进入其中上学者依然络绎不绝;而属于薄弱学校的幸福中心学校与第四小学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而且呈每况愈下之势。

区政府部门领导认为,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民生问题,一定要让生而平等的孩子享受同等优质的教育。

2014年春节刚过,区政府部门专门找到教育部门领导,研究破解“上好学难”的问题,在全市率先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制”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区领导明确表示,改革如果遇到阻力,出现家长上访问题,区政府部门会与教育一起面对,共同承担。区领导的这份支持与担当,给了教育人极大的信心和勇气。

教育部门立即召开局班子会议研究推进学区制改革的相关事宜。随后通过组织校长外出考察,深入基层调研,召开听证会议等,做出决定——按照“名校带农校”“名校带老校”的总体思路成立两个学区,实验小学与幸福中心学校成立实验小学学区,第六小学与第四小学成立第六小学学区。两个学区成立后,实行“一个学区、两个办学实体”,对上保留四所学校机构建制,对内实施一体化管理。其管理运行机制概括为“四个一”,即“一个学区两个校区,一个法人两个法人单位,一个学区校长两个常务校长,一支笔两本账”。

决定与行动,行动与结果,有的时候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因为大凡改革,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正视并解决这些困难,才能将改革顺利推进下去。

区政府部门领导对此当有先知之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带领教育部门相关人员数次走进参与改革的学校与校领导班子座谈,并带领财政、人事、发改等相关部门“一把手”到学校现场办公。很快,学校硬件建设所需资金,形成学区制后的校长级别、教师的流动等问题得到解决。而各个学校也通过教师会、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宣传学区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而解除了教师与家长的顾虑。

从此,学区制办学真正进入到了“实战”状态。

学区制办学实现同进共赢

教育均衡的核心元素是师资,择校的背后,其实是择的优秀教师。在现行体制下,如果将某个学校的优秀教师调到薄弱学校,会有很多困难。而学区制办学之后,在不动其学校身份的前提下,有效地实现了优秀师资的流动,同时,那些有水平的副校长及优秀的中层干部也实现了“互通有无”。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学区制办学,便是顺应了“天道”:优质学校较多的优秀教师,流动到优质师资过少的薄弱学校之中;而薄弱学校闲置的多余教室里,则迎来了优质学校从过度拥挤的教室里“转移”而来的学生。

城乡一体、携手共进的实验小学学区

2014年5月,实验小学学区正式挂牌成立,作为农村学校的幸福中心学校成为实验小学东校区,与实验小学实现了对外形象、教育教学、课程建设以及各项活动的统一。

幸福中心学校在八年集中办学过程中,在后勤精细化管理、寄宿制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为了学生的安全,更多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学生很多活动范围与内容受到限制,教师比较累,学生也心烦。学区制办学之后,在“办儿童喜欢的学校”思想引领下,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开放家庭化布置的综合活动室、围棋教室,开设电影课程、读书课程等,于是,安全问题,就在孩子们的玩与学中,轻轻松松地解决了。

东校区校长边秀环说,原来因缺乏师资而没有开设的课程如国学、跆拳道、足球、书法乃至形体课等,由于学区制办学实施的教师走校教学一一开设起来,让农村孩子在饶有兴趣地学习这些增强素养的课程里,还领略到了优秀教师的风采。

学区统一组织的教师培训、学习、教研等常规工作,让两个校区的教师在同一个平台上的学习交流趋于常态化。孙艳红校长说,两个学校各有优劣,当彼此都在“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时候,相互输出的就都是正向能量。如果说实验小学的教师有较高业务水平的话,东校区的教师则有着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他们对学生付出得更多,事迹更感人。这种精神品质,让实验小学教师在感动不已的同时,也有了自觉“学而时习之”的欲求。实验小学集体荣誉感强,在学区举办的各种活动中,又自然而然地对东校区教师产生影响,并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加拿大当代著名学者迈克·富兰说:“教育变革其中一个成功关键,便是教师能够找出改革对他个人的意义。”是的,当老师们从学区制改革中领悟到自己的成长与价值的时候,改革就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而是变成了一种内在的自觉。

形式超越、内涵提升的第六小学学区

按照“一个学区,两个办学实体”的改革思路及“名校联老校”的办学模式,2014年6月,第六小学和第四小学成立第六小学学区,第四小学更名为第六小学东校区,学区实施校长负责制,统筹管理两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对两所学校的财务、师资、教育资源进行统一调配。从此,两所学校的教师由“学校人”变成了“学区人”。

两所学校合而为一,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而很有智慧的总校长刘北虹用扁平化管理的方略,化难为易,提升了管理的效益。两个校区各设一个常务副校长,副校长兼任年级级长,管理的重心向年级组和教研组下移,使学校管理部门转化为职能部门,变管理为自理,变被动为自觉。刘北虹不但没有增加更大的负担,反而还可以抽出时间思考一些大的问题,在持续不断地提升自身品位的同时,也让各级领导班子的水平“水涨船高”。

童话教育是第六小学的传统项目,其童话特色校本课,已经成为孩子们的最爱。形成学区之后,东校区的学生自然也享受到了这种课程的美妙。每周一节的“童话里的童年”校本课程,总是让孩子们乐而忘返。它不但带领孩子们走进了童话的王国,还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走进了真善美的境地里。

一路花开,一路芳香。学区制办学突破了“1+1=2”的范式,不但在形式上有了大于2的超越,更在内涵上有了提升。以前第六小学的教学质量尽管持续上升,可是由于班额过大与功能室不足,很难晋升为标准化学校。现在不但化解了矛盾、解决了问题,而且于2015年申办了省级标准化先进学校,并顺利通过了验收。

据东校区校长刘丽敏讲,以前东校区一年级招生,只有四五十个孩子报名,可第一年学区制办学,就达到70多人,第二年达到120多人。她说,学校的美誉度在提升的时候,老师们也有了前所未有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大哲学家与教育家苏格拉底说:“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两个校区的教师一样,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着自己。

集团化办学让城乡孩子同享优质教育

学区制实施一年后的2015年春节刚过,区政府部门再次与教育部门谋划改革大业,提出在学区制办学的基础上,进行集团化办学改革的构想。

一个芽苞酝酿一个春季。2015年4月,区政府部门把集团化办学列入年度重点工作,派出教育部门、进修校和参与集团化改革的学校领导,一行12人再次走进杭州,分组深入到杭州各知名教育集团的13个校区,从集团机构设置到各项工作流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交流。

随后,教育部门便形成了“深化学区制改革,推行集团化办学”的工作思路,在原有两个学区的基础上,发展为三个教育集团,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第五小学教育集团、第六小学教育集团。三个集团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分别采取紧密型、协作型、复合型的组建模式,从而实现内涵发展而又各具特色的教育格局。

紧密型的实验教育集团

2015年初,实验学区随着第三小学的加入,形成了由实验小学(集团总校)、第三小学(西校区)、幸福中心学校(东校区)组合而成的教育集团。孙艳红任总校长,三个校区分别设执行校长。以“一套班子、多个校区、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运作方式,实行“人事管理统一、经费管理统一、教学管理统一、资源配置统一、考核评价统一”的紧密型管理模式。

《周易》有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三校合一,老师们只有同心同德,才能凝聚成巨大的生命能量。为此,孙艳红提出了“悦纳融合、相融共生”的集团理念,即心怀喜悦地接纳对方,形成更加强大的“断金”之力,让三个校区共同更好更快地发展。

同时,成立总校长办公会,决策学校工作,统一制定学校规划、章程和各项制度,集团教学中心统一进行师资的调配和整合,统一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以上一系列的“统一”,意在让三校所有教师都感到心在一起、行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后,老师们“蓦然回首”,发现已经从陌生走到熟悉、从相识抵达相知,从各在其校到心在一个集团,从而实现从学校人到集团人的跨越。

集团在“多彩实验 多元成长”德育活动与课程建设总目标指引下,成功举办了“研学旅行”实践体验营、红领巾假日小队、“魅力爸妈课堂”等形式多样的家校共育活动,并在三校区组建国学经典、阳光体育、艺术修养、科技学术等各类红领巾社团65个。2015年暑假,集团组织三校区学生赴俄布市参加“中俄小学生足球邀请赛”,还与俄罗斯布市、北京、哈尔滨等大中城市的名校进行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此前,这些走出黑河尤其是走出国门的活动,东西两校只能“望洋兴叹”,现在却变成了现实,这让他们在感受集团巨大能量的时候,也让自己充满了自信。同时,孩子们都希望在新的集体中建立自己的信誉,所以,多是将自身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孩子优质品质与良好习惯等的相互影响,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优质教育场,以至让“入阵助战”的家长也自觉不自觉地感应到集团磁场的力量。

百花齐放,各自芬芳。孙艳红认为,集团有共同的愿景,有共同的行动,但并不排除各个学校拥有自己的特色,完全可以各美其美。东校区的精品寄宿制生活,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多彩多元的教育;西校区的师生同练书法传统,则摇曳出了很具品位的书法“英姿”。尽管学校进入集团化,但传统上的品质还要传承保留下来。

据西校区执行校长杨冬讲,原第三小学成了实验教育集团西校区之后,校园变美了,课程变丰富了,教师们变得有进取心了,孩子们变得快乐幸福了。有些转到外校的学生也开始“回流”。实验教育集团所追求的“打造优质学校群,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的办学目标,已经含苞待放。

复合型的第六小学教育集团

2015年6月,第六小学教育集团正式成立,在原有第六小学学区基础上,又将地处农村的四嘉子中心学校归入集团之中,形成了一个复合型组建模式。第六小学为集团总校,校长为总校长,集团总校与六小东校区之间为紧密型关系,实行一个法人代表、两个法人单位的管理体制;集团总校与四嘉子分校为协作型关系,保留原有校名,增挂六小教育集团四嘉子分校校牌。分校校长既是原学校校长,又是集团学校副校长,总校和分校之间原则上保持人、财、物独立。

集团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走向共同发展”为发展理念,将“扁平式”管理延伸到三个校区,在各校区分别设置一个执行校长,副校长兼任年级级长,形成条块式的管理机制。通过激活内部活力,使学校管理部门转化为职能部门,实现了齐头并进的目标。

刘北虹校长说,要想让东校区与四嘉子中心学校走向优质,并让每个学校人变成集团人,就要让分校也有优秀的领导,也有名师执教,让所有教师都能持续发展。为此,集团打破教师“一校所有”的格局,构建了以集团为基本单位的教师校区轮岗制。截至2016年7月,集团有5位副校级领导、9位中层领导参与了轮岗交流,教师轮岗交流78人,占教师总数的55%。

据刘北虹讲,第六小学名师交流到其他两所学校任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面对的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变了,原有的教学方略也要随之调整。他们要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赢得其学校教师的信任,受到学生的欢迎,就必须比原来教学付出更多的努力。可是,他们却在那里实现了教学上的第二次“创业”,而两所学校教师在他们的帮助下,教学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据四嘉子中心学校张广建校长讲,教育集团化改革促进城乡学生家长的深入交流。学校倡导的假日小队是城乡孩子携手发展的良好契机,城区学校往往联系部队、园林、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种高大上的社会场馆进行活动,而农村学校则会带学生深入农田、大棚、种植、养殖等清新的农业基地。

目前,学生绝大多数学习的内容是文本知识,而对于文本之外的自然、社会生活接触较少;即使接触,也多是就地取材,而很少有这种“跨界”的活动。可集团化办学,将农村的孩子引进了城里的社会场馆,将城里的孩子引进了农村的田间。视野的开阔,活动的增多,对于孩子们的生命成长来说,都会积蓄成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而且还折射映照出一个丰沛富足的童年。

集团化办学让刘北虹校长认识到了,这不只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转型,甚至是质的飞跃。师资的轮岗与流动,品牌课程的共同实施等,带来的是学校声誉的飚升,让不一样的生命,绽放一样的精彩。

协作型的第五小学教育集团

第五小学教育集团属于协作型的办学模式,由黑河市第五小学、西岗子中心学校、上马厂中心学校组成。第五小学为集团总校,其他两所学校为集团分校,保留原有校名,增挂第五小学教育集团分校校牌。集团学校内部采取多法人管理模式,总校和分校原行政隶属关系不变,分校校长既是原学校校长,又是集团学校副校长。总校和分校之间原则上保持人、财、物独立。

由于第五小学是城市优质小学,而西岗子中心学校、上马场中心学校是分别处于黑河城区南北两个方向几十里的农村学校。将其组合成一个集团的目的,是让第五小学引领这两所农村小学实现城乡教育共同发展,让家长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所以,也被称之为领办式集团。

集团理事长马书彬稳重中带着自信,他说,第五小学组建的时候,曾经吸收过两所农村小学,一批农村教师已经融入其中。2008年第五小学又被黑龙江省教育部门命名为农村教师进名校培训基地,所以,对于如何让农村教师与城里教师心息相通,共同发展,有了一定的经验。集团化办学对马书彬校长来说,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不过,在他的带领下,三所学校的班子成员形成了“引领、共享、提升”融合发展的六字方针。

美国教育理论家古德莱德说:“学校是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场所。”六字方针当属精神文化的构建,而文化的要义则是以文“化”人。上马厂中心学校在偏远的农村,老师们一直默默地坚持与守望着,爱并教育着孩子。在集团文化构建中,将上马厂学校文化定位于建设故事校园,让学校有故事、老师有故事、学生有故事,给学校带来了活力,并结合地域文化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龙马精神”。

上马厂中心学校姚景玉校长说,以前如果想到第五小学听课学习,感到总有一个门槛。现在成了一个集团,不但可以随时前来听课,一起教研,而且觉得天经地义。更重要的是,来学习的次数多了,收获多了,也有了自觉追求向上的心理与行动。而还有一个隐性的收获,那就是精神文化的传播,真正优秀的教师,不只是业务精湛,更有文化的品格。马书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家五小,我们一起成长!”

事实确实如此,上马厂中心学校教师少、学生少,以前工作、活动不好开展,现在借助集团力量教师参与集团的教研、总校下来送课指导,学生也可以到城里和五小的孩子一起参加运动会,这便无形中拉近了城乡师生及其家长的心理距离,从而让农村教师感到他们的坚守也有了价值与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集团化办学不只是三校合一的形式,更是深层次文化上的融合。

西岗子中心学校是爱辉区农村中的大校,而且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学校。不过,其教研氛围和教学水平与第五小学比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

西岗子中心学校校长潘爱堂说,他们学校与总校教师在一起教研的情景令他特别兴奋。第五小学名师水平高又谦虚随和,西岗子中心校教师虽科研能力不足但积极进取。更让人欣慰的是,两校教师的感情越来越融洽,教人者真正做到了诲人不倦,学习者个个学而不厌。有了这种教学研究精神以及积极好学的心态,老师们的成长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

潘爱堂很高兴地说,以前学校与城里学校比起来,总觉得有点旧、有点土;可集团化办学后,学校环境焕然一新,校门、围墙、房屋新建或维修,教师的办公条件、设备得到改善、充实,学校中心幼儿园也承担了市级优质办园现场会。现在走在校园里,总是心里甜滋滋的。即使和别人闲聊起来,也觉得有骄傲的资本。

“转型”,让生命变得更充盈。集团化办学,更大的受益者是学生,由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他们学习质量也与日俱增。即使是活动,也有了新的气象。比如三所学校以各自学校活动为基础,邀请集团其他学校学生参加,让农村的孩子走进了城市,也让城市的孩子走进了农村。而第五小学的传统项目——对俄访学实践活动,也有了另外两所学校孩子的身影。原来连城里都很少去的孩子,一下子走出了国门,见了世面,心里一下子欢快起来。这不但增长了他们的见识,也让他们的心灵境界大大提升。

马书彬校长说,三所学校形成的向心力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当是一笔了不起的精神资产,它会持续不断地滋养着他与老师们永往直前,在战胜困难的时候,去获取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目前,爱辉区三个教育集团9所学校,总人数达到了全区学生的二分之一,也就是说,集团化办学基本覆盖了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的50%。人们孜孜以求的均衡教育以及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目标,已经指日可待了。

许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