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让“刻板”的思政课面貌一新

时间:2016-08-07 08:20:06

原标题:复旦大学:让“刻板”的思政课面貌一新

新华社上海5月16日电(记者吴振东)不用点名,不用课上随机提问抽查,学生能自觉做到不玩手机、不看外语书或者专业书——这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钰民最期望的思政课课堂效果。如今,他的期待变成了现实。

近年来,复旦大学以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目标,立足于课堂教学主阵地,持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有效改变了思政课原有的“刻板”面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实效性,师资建设是关键。据了解,复旦每一名思政课老师都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并且来自不同专业,如社会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忠诚、年轻、专业是该团队的鲜明特色,多位成员已成长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明星教师”。

“同样一节课,年轻人的上课方式完全不同。”顾钰民告诉记者,如今的教学团队不会再拿着教材“照本宣科”,而是更加注重相关学科的多视角解读,注重知识储备的多样化传递,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

《周易》、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杨绛的《我们仨》、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琼·罗宾逊的《经济哲学》……这些各时代各领域的经典作品,时常天马行空般出现在复旦的思政课堂上,教师娓娓道来,学生津津有味听完三节课,几乎没有人提前离去。

“最初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上课,但没想到思政教师带我们进入了一个要去用心体味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真实、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主义。”有同学如此评价。

复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国希表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政治性、思想性强,需首先让课程产生对学生的亲近感,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从教材中提炼其关心的理论热点和思想上存在的疑点等作为教学重点,以问题切入展开教学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对现实社会的正确认知。

此外,复旦大学还将“社会实践”引入思政课教学,根据课程特点量身定制、精心设计配套活动。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每年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现实,思考中国未来;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相配套的是依托党史研究基地举行的“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实践”全国大学生交流论坛;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登上“慕课”平台至今已有一年,教学传播手段的更新使课程效果取得了喜人突破。(完)

许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