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市场操作的变化能体现货币政策动向。短期内,流动性不会过宽,长期看,“管好货币闸门”将是重点
□ 随着去年MLF操作的常态化,MLF操作利率对中长期利率的引导效果也在明显提升
开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连续两天暂停14天期逆回购操作,28天期逆回购在2016年12月28日后没有动作,直至1月6日重启。2016年第3季度以来,这两种公开市场工具重启,曾对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杠杆水平都产生了明显影响。在春节前资金面仍存不确定性的时点,央行在逆回购工具使用上的变化,会带来什么影响?反映出货币政策哪些新动向?
避免短期流动性宽松
近期,央行减少通过14天和28天期逆回购向市场投放资金的同时,连续操作的7天期工具投放量也不大,公开市场整体呈现持续净回笼态势。但从市场流动性看,货币市场利率依然总体保持稳定,7天回购利率仍在2.3%以下,未出现流动性紧张的状况。
中信证券债券分析师明明认为,两种期限的逆回购出现暂停,主要是为了对冲年底前的财政投放。
从历史数据看,每年12月份都是财政存款集中释放的月份。从2011年起每年12月份财政存款投放量都稳定在万亿元以上,其中2013年和2015年更是接近1.5万亿元。
明明表示,央行如此操作也显示出其并不愿释放过多流动性的意图,资金面也不会过度偏宽。
有观点认为,央行此举目的是降低资金成本。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如果央行出于放缓“缩短放长”而暂停操作,为保证此间的货币市场流动性,则需加大投放力度来弥补资金空缺。事实上,近期央行在公开市场大量净回笼资金,表明央行无意在货币市场过度宽松,而不是降低货币市场资金成本。
货币政策更中性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提到,保持稳健中性,调节好货币闸门,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与第3季度例会相比,近日召开的央行第4季度例会强调货币政策“中性”与流动性的“基本稳定”。中性意味着,货币政策将在经济运行中保持中立角色,既不通过宽松刺激经济,也不通过紧缩干预经济。而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是推行中性货币政策的必要条件。
今年以来,经济增速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也有企稳回升迹象,降低了放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必要性。
鲁政委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不宽松不等价于紧缩。近期货币市场利率中枢的抬升和利率波动的加大,引发了市场对流动性的担忧。然而,“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表述说明央行无意大幅收缩流动性,货币供应增速也将保持相对稳定。
MLF作用凸显
在更加强调中性、基本稳定、管好闸门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工具箱的使用也会发生变化,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工具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016年仅有一次降准,但外汇占款呈现持续下滑态势。外占减少带来的基础货币缺口如何填补,是市场关注的问题。从实际操作来看,较长期限的MLF承担了相当一部分补充基础货币的功能。
数据显示,2016年12月份,MLF余额达到34672亿元,较2015年12月份的6658亿元增加28014亿元。尤其是去年8月份以来,央行暂停了3个月的MLF操作,通过6个月和1年期等更长期限的MLF工具提供资金,也更有助于补充基础货币缺口。
此外,MLF工具还具有引导中长期利率的功能。明明表示,2016年上半年,较短期限的3个月MLF操作几乎占据MLF投放总量的一半,从8月份起已明显转向续作6月期和1年期MLF,MLF加权平均期限自2016年5月份起经历了明显的攀升,5月份平均期限约为127天,到12月时已为275天左右。
业内人士认为,过去一段时间,央行已在公开市场通过7天期逆回购操作对短期利率实现了较为有效的引导。随着去年MLF操作的常态化,MLF操作利率对中长期利率的引导效果也在明显提升。
许昌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