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胜2——关于灵魂与血性
中国革命最大的幸运,就是拥有一大批极富历史自觉的领导者。当队伍丢了魂的时候,他们就是队伍之魂。
变革就是扬弃,就是创新,就是“消灭自己”。军事变革从来不是为了赢得赞誉,而是为了赢得战争!
追求所谓“开明的国际形象”,倡导“个人独立的人格”,特别在意西方的评价,实际上是在精神上放弃武装,说重些,就是精神上被人俘虏。
牺牲是军人的最大付出,胜利是军人的最高奉献。
作者简介: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军优秀教师,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安全战略,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南军事论坛》主持人,《中国军事科学》特邀编委。
2006年获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
2007年当选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代表。
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军营新闻人物”。
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
2010年被评为“中华文化人物”。
内容简介:
《心胜2——关于灵魂与血性》是著名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金一南继《心胜》畅销40万册之后,再度推出的一脉相承之作。
书中既有振聋发聩、审视历史的精彩长篇,如《灵魂与血性》《即使胜利也不能忘记》《唯有真人能自觉》;又有提振人心、充满激情的精悍短篇,如《最为勇敢,最为忠诚》《不会再现的传奇》;以及首次发表的家庭故事与个人领悟,如《生命的本色——写给父亲》《阶级叛逆者——写给母亲》《让暴风雨来得更加猛烈——写给自己》。
沿袭作者一贯的“求真”风格,这部作品不回避问题,不夸大成就,对民族历史命运予以公正评判,对当下偏激思潮予以正义针砭,以鲜活故事支撑新锐观点,兼具思想价值与文学价值。
灵魂与血性
正是中国革命的这种“野蛮”,把鲁迅描写的“阿Q精神”、毛泽东讽刺的“贾桂习性”一扫而光,使这个民族真正从精神上站立起来。
“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这是2014年10月底,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四有”,给人至深印象。这“四有”,既不是新的标语口号,也不是相互独立的板块,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那些一以贯之的内涵,需要好好把握和领悟。而其重中之重,应是灵魂与血性。
精神乃真正的刀锋
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ber)说:“以政治为业有两种方式,一是为政治而生存,二是靠政治而生存。前者是以政治目标为追求的政治家;后者则是以政治为饭碗的食客。”
不妨把他的话借用过来。以军事为业的军人也一样,有些人为军事而生活,有些人靠军事而生活。前者是真正的军人,后者只是军队的食客—当兵不过是一个饭碗,从军不过千百种职业中的一种选择,并非毕生的追求。
马克斯韦伯认为真正的政治家应该具有三种禀赋:一是对认定的价值目标的献身热忱;二是使命感与实现使命所必需的责任伦理;三是超越感情的冷静判断和深刻洞察能力。
仍然以此类比,真正的军人应是什么样?你真的具有献身热忱吗?真的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吗?真军人与假军人的区别不仅是部队里是否有你的编制,而是你的灵魂是否驻留在军营。
美国军事史上的“西点三巨头”之一,丹尼斯马汉(DennisHartMahan),于1820年进入西点军校,1824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28岁成为军事工程学及战争艺术教授。鉴于他在西点军校的杰出贡献,被评为终身教授。
再“终身”,也有退休的一天,但他不愿退休。1871年9月,西点军校监察委员会对年近70岁的丹尼斯马汉实施强制性退休。在他这个年纪,早就功成名就,早该颐养天年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得知这个消息后,丹尼斯马汉扑向一艘航行在哈德逊河的轮船推进器,以自杀结束了生命。他认为,离开这所军校,离开军事教学,生活便毫无意义,生命也毫无意义。
这是一位真正的军人。历史学家阿伦米利特(AllanR.Millett)和彼得马斯洛斯金(peterMaslowski)在《美国军事史》中评价丹尼斯马汉:“在他执教的四十多年生涯中,他对军官职业从行业过渡到专业,留下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丹尼斯马汉被人们称为“老马汉”,因为他有一个更加出名的儿子阿尔弗雷德马汉(AlfredThayerMahan)—“小马汉”。小马汉后来成为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官,也是著名的《海权论》的创立者。老马汉的生命消失在哈德逊河,小马汉的理论使美国从地区走向世界。
美国的强大从哪里来?没有几代军人的无条件献身,仅靠物质和装备,是无法把一个国家的强大堆砌出来的。
西方有这么一句话:
有一流的军队之前,先有一流的教官。
有一流的教官之前,先有一流的人格。
老马汉、小马汉尽管没有机遇在战场上立下军功,却培养出众多威名远扬的军中将领—潘兴、麦克?阿瑟、巴顿、史迪威、布莱德雷、艾森豪威尔等,都是他们的学生。
这就是一支军队从灵魂里锻造出来的强大基础。
我们的军队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国防大学科研部副部长王三欣,战争年代是战场上的优秀指挥员,战争结束后进入军校,成为获得一等奖的优秀学员,后来又走上讲台,成为享誉全军的优秀教研人员。
他在讲台上一站就是三十多年,呕心沥血,勤奋耕耘,一直到最后倒在了讲台上。他的夫人回忆:“他在医院里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有时陷入幻觉,口齿已经不清楚了,还在断断续续说:‘张家港??演习??拿地图来??拿笔来??要红的。’他脑子里装的都是这些东西,家事一句没谈。”
这位被誉为“战争史活字典”的军人,在弥留之际所惦念的,仍然是教学。他的女儿回忆:“爸爸突然辞世,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了大堆的讲义和文稿。妈妈痴痴地厮守着这些故纸,仿佛在期待着什么。”
让我们看看他夫人厮守的这些“故纸”—王三欣的文稿和讲义:
《如何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打歼灭战》
《学习军委战略方针的初步体会》
《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经验教训初探》
《学习“如何研究战争”问题的几点体会》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的历史演变》
《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战略进攻的几个问题》
《学习我军革命战史,加深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
《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的动用与发挥》
《关于战争诸因素的关系》
那是一个国家改革开放、军队需要忍耐、学子纷纷海外定居、军人纷纷下海做生意的和平发展年代。人们都在关心自己的待遇,都在设计自己的前程,王三欣却仍在研究战争、关注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战略学教程》等由他撰写或经他修订的教材数不胜数。
1987年2月,这部“战争史活字典”在北京西郊红山口静静地合上了。
他有没有更精彩的个人梦想?有的。这个梦想既不是升官,也不是发财,而是他年轻时心底的愿望:“向往当一个梁山好汉”,“有时想当个打抱不平的英雄”。对除恶的担当,对正义的追求,对平等的向往,我军传统和作风对他的培育,是那一代军人灵魂与血性的本源。
在中国革命的熔炉中,有些人被炼成一堆炉渣,忠心耿耿的王三欣,则被炼成了沉甸甸的重金属。他生前特别喜欢克劳塞维茨(CarlVonClausewitz,德国军事理论家、军事历史学家)这句话:“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给我们留下了真正锋利的精神之刃。
如同小马汉创立《海权论》与其父老马汉关系极大一样,说到王三欣,必须说到对他影响至深的老师蔡铁根。当年王三欣在南京解放军军事学院就读战史研究生时,蔡铁根是战史教授会的主任。老师的知识融入了学生的头脑,老师的人格也融入了学生的血脉。
1958年“反教条主义”时,蔡铁根致信中央:
“军队建设绝不能以我们的传统观点为标准,必须以未来战争的要求为标准。军队训练教育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适应于未来战争的需要,战争有权改变一切。”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基于自己为党为国的热忱,我不敢隐讳自己的愚见,并大胆地把它提出来。”
他为此付出重大代价:被划为“右派分子”,开除党籍军籍;行政九级降为十五级,调离部队;“文革”时期又被定为“反革命”,判处死刑;20世纪80年代初最终平反。
军事学院老院长萧克将军说,每当想到蔡铁根的时候,不易安静下来。他专门赋诗一首:“铁根之根坚如铁,宁为玉碎不折节。坚持真理不服诬,铁根之根真如铁!”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蔡铁根当年所讲的“军队训练教育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适应于未来战争的需要,战争有权改变一切”,今天读来仍是掷地有声。
国防大学原副校长黄玉章也是蔡铁根的学生,他说自己直到退休那天,也没有休过一个假期;虽然工作和成果不是那么辉煌,但是每当想起老师蔡铁根,就只能竭尽全力,不敢有丝毫懈怠。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队伍在不断变化,但军人的灵魂与血脉,代代传承,比具体的学术成果影响更加深远。
许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