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长沙11月21日电 题:中国电力机车之都凭什么“跑”出世界速度?
中新社记者 刘双双
在中国地理版图上,湖南株洲田心或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地名。但在这里,伫立着一栋有着80年历史、由英国钢构件支撑的老厂房。它见证着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的诞生,也印记着中国轨道交通从落后世界一个世纪到实现自主创新、全方位“走出去”的历史轨迹。
株洲,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之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株机”)就坐落在此。从零起步,到电力机车出口、磁浮自主研发,乃至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制定,中车株机成为中国装备“走出去”的代表作。
偏安一隅的中车株机,凭什么“跑”出令世界瞩目的世界速度?
8毫米的高度,中低速磁浮列车“飞”驰在中车株机公司1.6公里长的试验线路上,即使遇上7%的大坡道、转弯半径仅50米的急弯,列车也能安静、稳当地“飞”到尽头。
中车株机公司磁浮研究所所长彭奇彪告诉记者,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个能自主研制中低速磁浮列车的国家。国外同行用数十年才实现的目标,中国研发团队仅用五年时间就达到了。
如今,最高时速100公里的中国首条商业运营磁浮线路已试运行,串联起长沙机场与长沙高铁南站,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新加坡、奥地利、德国、巴西近20个国家的客商慕名前来考察。
磁浮的研发仅仅是中车株机从引进者、追赶者到创新者转变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五十年代,依靠苏联专家的技术援助,株洲机车厂(中车株机的前身)研制出第一代电力机车。随后,与法国8K车、日本日立、德国西门子等公司合作,中车株机在轨道交通领域始终只是被动的“引进者”。直到2009年完全自主研制的和谐1型六轴7200千瓦电力机车下线,这家中国企业才实现了完全自主创新的蜕变。
“技术可以引进,而创新力却需要自身着力去培育。”中车株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周清和说,过去出击市场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外方手上,如今依靠自身科研团队建立了强大的创新体系,敲开了国内外市场的大门,让诸多“不可能”变成“一定能”。
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中车株机采用产、学、研方式,牵头联合国内高校、产业链企业,攻下了世界前沿的中低速磁浮列车技术,令国外同行震惊。
2014年11月30日,中国首次出口最高速度的米轨动车组下线;2015年11月15日,中车株机制造、出口欧洲的首列动车组在马其顿开跑,成为中国动车组产品符合欧洲TSI(欧洲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要求进入欧洲市场的第一单……
78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参与了中国电力机车第一代到第四代的研制开发,亲历了电力机车技术由引进、消化、吸收真正进入自主创新的时代。在他看来,中国轨道交通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充分证明了中国一直以来坚持的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是正确的。
一台电力机车、一列城轨车辆涉及的零部件上万个。在株洲田心方圆三公里内,集聚了中国乃至世界最为完善的轨道交通装备从牵引传动、网络控制到电机、变压器等核心和关键零部件的产业配套。
正是这种创新基因,使得不论是在中车株机公司的整车领域,还是同城的中车株洲所、中车电机的核心零部件,都站在了世界同类技术的高地,让“中国电力机车之都”不断改写着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的纪录。
依托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中车株机已在马来西亚、土耳其、南非等地投资建设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基地。商业模式从单纯的卖产品升级到输出“产品+服务+技术+投资+管理”的模式。周清和期望,通过集群式的“中国智造”输出,实现中国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在当地的落地。(完)
许昌金融